商州文化协会 [加入收藏]
商州民间文化
当前位置: 主页 > 乡土杂谈 >

故乡寺坡

时间:2016-07-20 16:23来源:原创 作者:商洛秦栀子 点击:
沿省道307出洛南县城向东南33公里,便可看到路北一形若古灯的土山,古称灯山。据《洛南县志》记载,灯山突兀高耸,上有古柏森森,数人环抱。山腰为人工开凿的平地,自明时即有寺庙,场面颇为壮观。山顶有一弯曲疙瘩柏树,因地处贫瘠,数百年只有碗口粗细,远
                   
              
        沿省道307出洛南县城向东南33公里,便可看到路北一形若古灯的土山,古称灯山。据《洛南县志》记载,灯山突兀高耸,上有古柏森森,数人环抱。山腰为人工开凿的平地,自明时即有寺庙,场面颇为壮观。山顶有一弯曲疙瘩柏树,因地处贫瘠,数百年只有碗口粗细,远远望去,如若灯山灯芯,寺庙故名灯山寺,寺坡也因此得名。民国17年,时任洛南县长王廷飏将山上栋梁全部砍伐售与奸商。此后,山上寺庙改为学堂,坡上广植刺槐。每到春日,槐香四溢,蜂飞蝶舞。
        寺坡素有“三阳川”的美名。境内发源于姬家河水库的沙河一路欢畅向东而去,两岸杨柳生烟,良田千顷,瓜果飘香,自古称作米粮川。沙河两岸南为李村、高塬,北为水磨。原来全是一人深的稻田,依稀记得孩提时代,那田地里有桃大的田螺,蛋大的河蚌和一指长的河虾。每到夏夜,水田里蛙鸣声声,稻香阵阵。夜行之人如若仓惶,便会跌落水中,激起浪花一片,惊的鸣蛙无言。说起水磨村,因当时水流充沛,建有旋转巨轮的水磨房,日夜咿呀为乡民磨面而被人记诵。
        二三十年前的寺坡街道,长不足百米,宽不盈丈余。如今,原来的木板通顶的旧房子、小卖部、烧饼屋、供销社食堂都不见了踪迹,当年一顺溜的卫生院、信用社、广播站、畜牧站,都搬进了白瓷砖、铝合金、绿玻璃、琉璃瓦装饰的高楼。
        寺坡虽小,却立集久远。每逢农历一、四、七,四邻八乡的人们云集小街,街道摆满了农副产品,散集时,只见买家满载而归,商家喜气洋洋。
        寺坡集市的饮食,最有名的当数高塬橡子凉粉、上河北水煎包子和中山甑糕。那用橡子制作的凉粉,辅以清油、蒜泥、韭花酱、葱花、香醋、油泼辣子,入口清爽滑顺,生津止渴,如今远销西安、商州各大酒店。橡子系野生资源,无需投资种植,每到秋日漫山遍野自行捡拾,年产量达到数百吨,已经成为乡人致富的产业。上河北水煎包子虽然只是一个在集市上才有的流动摊点,却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以口味清淡、色泽金黄、温软与香脆兼备和价格低廉著称,配以农家蒜泥酱辣子,直吃得人口舌生香、香汗淋漓,大呼过瘾。每每一鏊才揭开锅盖就被哄抢一空,食客们只好围着热锅苦苦等待。中山甑糕每集用空心架子车从30里外的深山拉来,不需品尝,只在盖帘掀起的那一瞬间,你就会被枣米混合的香甜气息侵染得涎水满口,忍不住来上一坨,撒上白糖大快朵颐……
        寺坡方圆仅有92平方公里,人口30年间也一直徘徊在一万多,但是耕读的乡人们却极为重视子女读书,故文化先进,艺人迭出。仅上世纪八十年代,乡中每年都有数十名农家子弟或入州城师范,或翻秦岭进省城求学,升学率几十年稳居全县前茅。至于名人,街西楼底、何村薛国用、何伯群,街东永坪杨运昌都名噪一时,堪称乡人骄傲。薛国用系明万历二十六年进士,居官廉政爱民,政声卓著,累加升迁官至兵部右侍郎兼右检都御史,带病视事,经略辽东,著有《黄龙纪事》。何伯群则在中年就以翰墨书香东渡日本,在新加坡、美国、法国展出作品千件,其书作潇洒飘逸而不失刚劲,厚重朴实而透显灵动。至于杨运昌,其实当属三要镇人氏,因其家乡永坪村和寺坡一河之隔而被视为同乡。他四十年代在西安美院深造时就在西安民众教育馆、东大街举办书画展,并师从陈尧廷、石鲁,融百家之长,树杨氏一帜,跻身于陕西书画名家之列,擅长花卉山水,尤以兰竹著称,他的《兰竹技法》上世纪八十年代便由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其子杨浦欣承父遗志,已成为商洛兰竹画手第一人。其余书画名人如军旅书家徐民良、擅画牡丹的赤脚医生何焕喜、依靠书法评论和追捧贾平凹出名的何君文、吕九鹏,皆为乡人所赞许。
(责任编辑:shanke)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点击排行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