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亲的德行影响了几代人
在我幼小的心灵里,我的父母亲是一个为人厚道,心底善良,敢于担当,乐于助人,当地人称“十二能”的人。父亲出生的年代爷爷早世,是奶奶守寡鼻一把泪一把,把我年幼的父亲、大伯、二伯和姑姑养育成人。父亲在奶奶的教养之下,自幼就在我们周边的腰市,大荆、窑仙殿、黑龙口等集市上做小本生意,长大以后就跟着村里的几个人去四川成都、陕西汉南等地担脚糊口。父亲担脚干的可是玩命的事,他们经常越过国民党的封锁线,去陕北给共产党游击队送枪支弹药。他们每次把子弹放到油篓子底下,上边用麻纸糊好,再用桐油刷一下,再盛上清油,看起来就是一个买油的商人,就这样一次一次的把子弹送到了红区的部队手里,也挣了不少钱养家糊口。 姑姑年龄大一点,跟奶奶负责家务。大伯一家没有孩子,由于没有文化就知道下苦干活。二伯不务正业,只知道赌博,钱输了最后把分给他的房子也卖了,没处住就领着二妈住到了亲戚家里。我的堂哥一岁半就放在我家里由我母亲抚养长大,直到解放后堂哥18岁那年,政府才把他卖给地主的房子没收归公后又分给了二伯。 解放以后父亲一直当生产队长,公社食堂化那几年,我们队里办的食堂是全县一流的,县里多次在我们生产队食堂召开现场会。六十年代,粮食及其短缺,每逢春节前后,讨饭的人就成群结队的来我们村里讨饭。父母常说:“人要有一线之路都不会出来讨饭,不是家里可怜,就是家庭出现变故才揭不开锅。咱给自己的娃少吃一口,一定要给讨饭的人一点吃的,这是做人的基本操守。”他们经常教育我们姊妹们说:“以后要善待穷人,善待穷人就是积德行善,人常说‘饥了给一口,强出饱了给一斗’。”这些教诲在我们幼小的心灵里打上了深深地烙印,从我记事时起,凡是来我家里讨饭的人,从来就没有空手走过。 父亲最大的优点就是善解人意,理解别人,理解子女。我办砖厂的那几年,事情多,整天忙忙碌碌,年迈的老父亲由于不慎跌了一跤,将股骨头摔骨折了,几个月卧床不起。我每次挤时间去看望父亲,在门外经常听见父亲痛苦的呻吟声,可是当我坐到他床边时,他就不呻吟了。我问他哪儿不舒服,身子骨疼不疼?可他每次只是说好好地,浑身不疼。过一会功夫他就督促你走:“忙你的事情去吧!你呆在这儿也没什么用,再孝顺也替不了我。” 几十年来,我们姊妹们全都是按照父亲的教诲,不断传承我们喻氏的家风家教,为人处世正直,与人不争多论少,人前不论他人非,得让人处且让人。在办企业的十几年中,我先后资助过东峪乡兴龙村的小学生顺利读完了小学,升入初中。杨巷一户人家房屋着火,我就给这户人送去了面粉,以解他们的燃眉之急。还有二十年前,我借给孟村一个人五千多元办醋厂,由于经营不慎,作坊倒闭赔钱了,十多年来钱也没给我还完。十年前我自己出资为村上免费安装了路灯,多次为商州慈善协会捐款,我心里很坦然。 父母亲的德行不断地庇佑着我的后人,我的子女都以他们的祖父母为榜样,每个人对自己严格要求,真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我先后培育出了四个大学生,现在他们都在社会上表现很优秀,在西安有了自己的房子,每家都有小汽车,儿子家里有两辆小汽车,他又给我买了一辆吉利缤越,我心里十分满足。 父母给我们留下了优良的家风美德,我们一定要教育子女守望好这个珍贵的传家宝,一代一代把它传下去! 本期执行编辑:郭志康 (责任编辑:商州民间文化研究协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