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州文化协会 [加入收藏]
商州民间文化
当前位置: 主页 > 古道拾遗 >

蓝商古道与茅店古路上温庭筠诗作辩析

时间:2023-06-16 13:49来源:原创 作者:杨建国 点击:
蓝商古道与茅店古路上温庭筠诗作辩析 洛说:对商洛境内的地方有研究的不少,但对古地名专门研究的却很少,杨建国先生便是少数中杰出的一位。 我老家在洛南,每次到商州都途径
蓝商古道与茅店古路上温庭筠诗作辩析

 
       洛说:对商洛境内的地方有研究的不少,但对古地名专门研究的却很少,杨建国先生便是少数中杰出的一位。
       我老家在洛南,每次到商州都途径商州区板桥镇,对每次路过的我来说,过了板桥,意味着再有十分钟就到市区了。之前好多人提起唐诗里的板桥,都以为系“木板桥”或“石板桥”之意,而今拜读了  建国先生这篇文章,才发现原来唐诗中的板桥,就是我每次匆匆而过、不曾驻足的板桥,不禁心生囧感、无比羞赧。
       再过十来天,便是端午节。我想告诉大家的一个秘密是:关于槲叶包粽子,这可是我们老家的传统工艺,可以说是洛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之前高中语文老师牛东院先生专门撰写文章道出这一玄机,起初我还不大解,后来查阅了一些书籍,才发现这绝不是无中生有的事,而是有科学依据的。荐读建国先生此文,让我们一同走进诗词里的商洛,感受诗人温庭筠对板桥这一驿站的深刻感怀。


 
人们想象中的板桥
       蓝商古道又称蓝关古道,是由蓝田进入商於古道的必经道路。由于秦汉时期的亭、传设置缺乏资料,没有详细的记载,迄今已不可考证。这里仅就唐代以后这段古道设置的驿站、铺舍进行初步考证。
       在唐代,这条古道上设置的驿站,除了用来传递军事消息之外。同时,它的主要作用是作为一条官道而存在,其功能是负责按接待传递公文的使者和奉召赴任的官吏,并为其提供食宿条件。唐代规定,每隔三十里设一驿站,因为蓝商道地势险要,又处于群山峻岭之间,驿站间距里数一般多大于三十里。蓝商古道大体走向为,出蓝田县城,经七盘岭,历十二峥,抵韩公驿,到蓝桥驿、蓝溪驿、蓝田关进入商州境内北边的北川驿、安山驿。从安山驿到仙娥驿中途要经过岔口、板桥,沿水道河南下经胭脂关抵达仙娥驿再到商州城西五里处的商於驿。在不同历史时期,驿站的设置在数量和位置上不尽相同。在盛唐时期,官民商旅络绎不绝,驿站盛极一时,商州“邮传之盛,甲于它州。”同时,道路也不断得以改造。唐贞元年间,商州刺史李西华投役工10余万,自蓝田至内乡七百余里进行修建改造。一面兴工加宽旧道,一面又自说法洞至石佛湾段(今商州东关至东店子一带)别开“碥道”。在修治道路的同时,又修建了桥梁和馆舍。之后,唐元和、大中、以及明清两代也曾多次予以修治。 宋、元、明、清时期,由于国都东移,这条道路随之也失去了国家驿道的地位。但作为间道,商客行旅依然行经不断,宋代之后称驿站为铺舍,元代称驿站为站赤(蒙古语译音)。明清时期,古道成为一条驮道,小商贩多经行此道,亦设有驿站并急递铺,掌邮传递等事。 清乾隆《直隶商州总志》上记载:乾隆年间,西路有说法洞铺、胭脂关铺、麻街铺、泥峪铺、大商原铺、秦岭铺、郭家店铺和牧护关铺等九个铺舍及察院馆,再到蓝田县界。民国时期,1936年修建了西荆公路,交通工具改作汽车通行,因此不再有铺舍设置。但沿路仍然有供行人食宿的客店。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商县进行“两库一路”(二龙山水库、南秦岭水库、麻街岭改道工程)建设,如今的312国道老路改从麻街岭翻越,再抵黑龙口。1973年,二龙水库建成后,仙娥驿、胭脂关遗址也已被水库所淹没。原来的道路也自然就不复存在,从而呈现出今日四龙戏珠之景观。
            石碑上的“茅”字样
       千百年来,这条古道上也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流芳后世的诗篇。《商山早行》就是其中之一。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诗人温庭筠受到贬谪赴湖北随县做县尉,途经商州所写的。其中“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两句最为有名,诗中描绘了雄鸡报晓,茅草店上空悬挂着一轮残月,一双行人的足迹,印在清晨木板桥的白霜上。刻画了旅人凌晨赶路的凄冷感受和寂寞心情。这两句诗词语结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全部用名词来状写景物。其中“板桥”一词,对于我们土生土长在商洛的人来讲更是耳熟能详。但长期以来,对于诗中的“板桥”二字却一直存在争议,各有见解。有人认为,并非专指商州之板桥镇之地名。理由是板桥系木板所搭之桥,而且在商州地面比比皆是,再也普通不过了,应当以名词来理解,不是专指地名的。《商洛古诗文选注》(1990年出版)在注释中说:“板桥,土板桥。据说此桥原在商县城北四十里。现地名为板桥。”最近,笔者从明嘉靖《陕西通志》有关商州之记载发现,提及板桥是这样记述的:“板桥在州北四十里。温庭筠诗云:‘人迹板桥霜’,即此。”由此看来这里的板桥确是指商州的板桥这一地名的。
       据此推测,当年,唐代诗人温庭筠所走线路先是长安出发,沿蓝商古道至蓝田关再进入商州西北的北川驿、安山铎,没有沿板桥、泉村南下进入水道河至仙娥驿,而是经板桥北上去洛南先见了洛南县李主簿,之后离开洛南沿黃沙岭经过了途中的茅店再进入城区。再说诗中所提到的“茅店”,近年也有了新的发现。早在2017年,商洛的陈维旭先生和同学,在商州的付村村委会附近游玩时,在原路基旁边意外的发现了“茅店古路”石碑。他还撰写文章刊登在商洛市决策咨询委员会的会刊上。文章说他们走访了附近的村民,当年年近九十的牛汉民老人说,石碑离他家不足二十米,他清清楚楚记得这四个大字,常常有路人驻足观看。此碑为四个楷体大字,“茅”字裸露出三分二,另外三个字仍埋在土里。近期笔者发现了温庭筠的另一首诗,诗为《送洛南李主簿》:“想君秦塞外,因见楚山青。槲叶晓迷路,枳花春满庭。禄优仍侍膳,官散得专经。子敬怀愚谷,归心在翠屏。”诗中仍旧提到了槲叶、枳花等景物。在春夏之交,写清晨的槲叶满枝的情形,以至于让行者迷了路。诗中还提及到翠屏山,此山在洛南一百多里的鸡头关之东,横峙天表,为县东部屏嶂,是洛南八景之一的“文显翠屏”。由此看来,此诗应该是作者到了湖北随县后,是因为他见到了湖北的楚山满眼青绿,引发了远在秦塞之外的他,想起友人李主簿而作,思念之情溢于言表。通过以上情况分析,足以证明温庭筠是从这条路经过的。至于石碑是何时何人所立还有待于进一步考证。
 
       作者简介:杨建国,河北献县人,60年代出生于陕西商州,中华诗词学会会员、陕西省诗词学会理事、商洛市诗词学会名誉会长、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陕西省地情专家库成员、商洛市地方志办公室原主任。
       ——内容
经作者本人同意,原文转自《洛畔之音》公众号,图片有所改动。
       (编审:徐刚民) (责任编辑:商州民间文化研究协会)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