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州文化协会 [加入收藏]
商州民间文化
当前位置: 主页 > 民俗传承 >

民国时期的腰市(连载)——豁然开朗是泉村,紫峪黄川俗并敦

时间:2020-11-05 11:32来源:原创 作者:郭增尚 郭明霞 点击:
民国时期的腰市 ( 连载 ) 豁然开朗是泉村,紫峪黄川俗并敦 在积贫积弱的旧中国,困苦与灾难,常常是不期而遇。 为了解决这一无法避免的难题,泉村里的乡民们便自觉自愿组织帮会。不过,此帮会非彼帮会,它不是大家现代意识里的黑道组织,而是民间最早的互
民国时期的腰市连载
        ——豁然开朗是泉村,紫峪黄川俗并敦

      在积贫积弱的旧中国,困苦与灾难,常常是不期而遇。
      为了解决这一无法避免的难题,泉村里的乡民们便自觉自愿组织“帮会”。不过,此“帮会”非彼“帮会”,它不是大家现代意识里的黑道组织,而是民间最早的“互助组”,朴素单纯,抱团取暖的“慈善帮会”。入会者如若遭遇困难,无力自救,就召集过会,请大家来吃一顿,诉说自己的艰难,会员们便会自愿捐助。因古代乡村的流通货币大多是铜钱,用麻绳穿成一串一串的,所以出钱多的叫“长串子”,出钱少的叫“短串子”。大家互相帮助,共渡难关。
      说起聚餐,在泉村里的一村一族,还有个习俗,就是“吃坟头”和“过家宴”。
      “吃坟头”是在每年的清明节,一族人上坟结束之后,大家聚在一起,感念祖恩,承继祖德,紧密血脉族亲的一次集体活动。承办者于前一年租种族内官地,宴席花费由此而出,结余归族里官账。
      “过家宴”是每年春节前后,同宗同族的男女老少,欢聚一堂,聚餐过会。由同宗同辈的各家轮流做东,承办此事。紫峪郭氏一脉在灞桥的杏园村,直到今天仍然延续这一风俗。
      2018年由郭丁戊,郭德全,郭睿,郭增刚等倡议领导,杏园村郭氏族人慷慨解囊,紫峪村郭侃良、郭运运、郭安良、郭记记等细心操持,在确保立柱与门面原貌的前提下,加固了紫峪郭氏祠堂的后殿,翻修了前殿和庭院。这座修建于咸丰十年的“五福堂”,经历了近160年风风雨雨的古老建筑,终于恢复了昔日的气韵与丰采。仔细端详,屋子横梁上的彩图历经一百多年,依稀可见。今天,祠堂内的所有书法作品,都是西安新筑镇杏园村郭子仪第37代子孙,郭丁戊与郭德全亲力亲为,书写制作。祖训家规,书画满堂,门楹对联,意蕴深远,“紫坡”“峪水”,佑泽郭门万代。
      2019年清明佳节,春风拂面,阳光灿烂。杏园村郭氏一族,组织了20多辆车,携家带口,喜笑颜开,翻山越岭,回腰寺祭祖敬宗。山里山外一家亲,大家随意捐钱“吃坟头”,欢欢喜喜“农家乐”。
      遥远的记忆,复苏的古风,正姗姗回归……
      帮会与族会,睦邻与族亲,有着千丝万缕的乡土地域情结。乡规俚俗与宗族文化的根脉,都是厚德重信,善念为先,这是中国传统农耕文明的精神风骨。
      在泉村里还有一个习俗,据说独一无二。这就是“打锣鼓”。若是谁家的庄稼地多,忙的锄不过来,眼看着庄稼要被草吃了,就在地里打锣鼓,以此鸣警呼救。凡是听到锣鼓声的人,不分男女老幼,都会拿着锄头,赶来帮忙。
      一般都是坡地多的村庄会出状况,腰寺东岭屈善士家的人就打过锣鼓。他们家富裕,土地多,黄川和紫峪村的人虽然较远,听到鸣锣敲鼓还是成群结队,急急火火跑到东岭去帮忙。
      一家人受困,一川人救急。满坡架岭都是人,成排成队,抡起锄头,从地的两头往中间赶。这边喊,那边叫,你追我撵,热火朝天的场面,堪比解放区的军民开荒大生产。休息时,各个村子还互相拉起了“歌”——唱戏。你吼一段“辕门斩子”,他哭几声“周仁回府”;王老汉来一段风流倜傥的“小生”;任老汉捏着鼻子来一折俏丽柔婉的“花旦”,咿咿呀呀,扭扭捏捏,逗得一群人坐在庄稼地畔上,笑得东倒西歪,前仰后合……
      这是泉村里拙朴温厚的山野风情,活泼洋溢着人性之美。也许,它就是传统农耕文明,生生不息,淳真久远的灵魂所在。
      “打锣鼓”的乡俗延续很久,即使现在,有人抱怨自己忙得不可开交时,就会有人开玩笑说:“你打锣鼓嘛!大家都来帮忙。”
      清代诗人王时叙很喜欢泉村里的烟火生态,民俗民风,题诗赞曰:“豁然开朗是泉村,紫峪黄川俗并敦。槐柳荫中隐篱舍,桑麻影里见鸡豚。”
      
(连载审稿:郭志康)

(责任编辑:商州民间文化研究协会)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点击排行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