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州文化协会 [加入收藏]
商州民间文化
当前位置: 主页 > 民俗传承 >

民国时期的腰市(连载)——祈雨“白龙洞”,翠柳洒甘霖

时间:2020-10-20 11:15来源:原创 作者:郭增尚 郭明霞 点击:
民国时期的腰市 ( 连载 ) 祈雨白龙洞,翠柳洒甘霖 旧社会,老百姓有四怕:一怕土匪祸害,二怕大旱灾年,三怕被拉壮丁,四怕苛捐杂税。尤其对大旱灾年,可以说束手无策,坐以待毙。 还是从最近的朝代,清朝到近代,看看商州的旱灾吧。道光二十六年(1846)
民国时期的腰市连载
        ——祈雨“白龙洞”,翠柳洒甘霖

      旧社会,老百姓有四怕:一怕土匪祸害,二怕大旱灾年,三怕被拉壮丁,四怕苛捐杂税。尤其对大旱灾年,可以说束手无策,坐以待毙。
      还是从最近的朝代,清朝到近代,看看商州的旱灾吧。道光二十六年(1846)大旱,饥荒无麦禾。光绪三年(1877)空前大旱,造成两年三料无收成,树皮草根食尽,大米三块银元才能买一斗。光绪二十六年(1900),大旱,米价1200麻钱一斗。光绪三十二年(1906)大旱,五六俩月无雨,地裂缝,庄稼枯。民国十七年(1928),2月至7月无雨,大旱成灾。民国十八年(1929),大旱无收获,灾民饥饿断肚肠。
      其中最为严重的是光绪三年和光绪二十六年,丹江成涓涓细流,井水枯竭,花草树木枯死,树皮被揭光,有人饿急吃土,更有甚者,掘尸而食。大荆、李庙、砚川一带,出现“子食母肉,夫食妻体”的惨无人道之事,饿死者十之二三。因此,人们每每忆及大旱之灾,无不变脸失色,心有余悸。
      每当灾难来临,喊天不应,叫地不灵,只有把满腔的热望与虔诚交付龙王,祈求上天怜悯,普降甘霖。这就出现了几多悲怆几多庄严的仪式——祈雨。
      祈雨,又叫求雨,是原汁原味的民俗活动,曾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地区、各民族的历史之中。无论是澳洲的土著,还是离我们最近的俄罗斯和日本,民间都曾有祈雨活动。这一活动在我国可谓历史悠久,尤其在干旱的北方极为盛行。
      腰寺川的乡民,遇到小旱,选三个姓氏的代表,上南堡子山,刮干神潭神水,塞紧泉眼,祈求上天怜悯,生雨救民。遇到大旱,好像南堡子的山神已求不动龙王爷,只能到江山红岩寨的祈雨圣地——“白龙洞”去祈雨了,据说很灵验,两三天内,必会喜雨普降。
      祈雨的仪式不算繁琐,但讲究庄严。先由各个村的老者集体商议,筹划祈雨事项,生怕礼仪不周,得罪了龙王。有两个人物比较关键:一个是进洞取神水的使者,一个是护神水的马子。使者必须心地善良,人品刚正,无任何污点,才能镇住邪气,也不遭龙王挑剔。马子需胆大勇敢,心无杂念,把朱砂黄表叠成景折(带花芽边的帽子形式),戴在头上,一心护法。特别是马子需拿一根钢钎,从左腮帮穿透到右腮帮出去,保持不说闲话。当过马子的人,嘴上的伤口半年多都好不了。
      那时候,如若到江山秘境白龙洞祈雨,一般都是我父亲担当取神水的使者。除了人品符合条件外,父亲有武功是关键。
      首先是择选良辰吉日,取神水的使者,需斋戒三天。祈雨仪式开始前,取水者沐浴更衣,净手,与马子,鼓号队,及祈雨的村民一起,敲锣打鼓来到江山的“白龙洞”。祈雨的队伍里没有女人,男人们都戴上柳树枝编的柳条帽。使者先在洞口一个方形的石香炉里,焚烧香表,再进入洞内取神水。
      红岩寨的红岩岭颜色棕褐,属典型的丹霞地貌,此处的观象台,是江山的最高峰。白龙洞就在岭东侧的老阴坡附近,洞内石笋石柱,姿态各异,神秘莫测,深不见底。取神水,要到洞里边的神水潭。进入洞内走一小段后,需缩身绕过一块很大的石头,神水潭就在石头后面。
      每到这个时候,父亲手上的香烛就会自动熄灭,再点也点不着。洞内漆黑一片,气味十分难闻,神水潭里,滴答滴答,带着回音的滴水声,更使人感觉阴森恐怖。父亲每次都是凭内功屏住呼吸,摸黑给宝瓶装上神水,再摸黑绕过大石头,走到有亮光的地方,把盛着神水的宝瓶,绑挂在枝叶翠绿的柳树棍上,双手挑起,与守在洞口的马子一起出发。
      宝瓶,实际上就是葫芦形的一个小瓷罐子。一路走,一路摇晃着,瓷罐里的水往外任意挥洒着。每过一个村庄,父亲就用一根柔软的柳枝,在瓷罐里蘸上神水,挥洒甘霖。
      腰寺、大荆一带的老者宽厚开明,因此这里的祈雨仪式与其他地方稍有不同。女人不参加祈雨,但可以围观祈雨仪式,男人们参加祈雨,但不许光着膀子。所以,沿途走过的村庄,人流不断增加,队伍逐渐庞大,浩浩荡荡。
      马子走在前面,沿路挥舞大棒,不许闲人靠近,一直护法到南堡子山下,紫峪河滩搭好的凉棚里,取水者把神水宝瓶挂在帐篷上。此时,锣鼓喧天,唢呐齐鸣,棚内的祭坛上早已摆上三牲祭品和花馍瓜果,老者们便一起烧香敬神。祈雨队伍里的所有人,戴着柳条帽,呼啦啦全体跪倒,绿盈盈晃动一片,虔诚叩拜,祈求上苍,恩赐甘露,拯救四邻八乡的苦难之众。
      一双双干枯绝望,流不出一滴泪水的眼睛,望着一枚红红的火球挂在头顶,心里煎熬炙烤,仿佛燃起一团团的火苗……
      眼睁睁看着河水断流,眼睁睁看着庄稼枯死,眼睁睁看着同伴饿死在自己面前,像一株枯死的老树桩……衣食无忧,没有经历过如此惨状的人,是无法理解祈雨者内心的百般焦虑与凄苦的。
      大旱之年,不仅黎民百姓心急如焚,皇帝也因怜恤子民,寝食不安,于是率领亲王皇子,虔诚斋戒,祈祷上苍,和风细雨,安度危机。
      据巜汉书》记载,我们的祖先从商汤时起,就有了帝王祈雨的仪式。唐宋明清皇帝的祈雨仪式,规模浩大,严谨有序,比过年还要隆重,史书上常有皇帝求雨成功的记载。
      这是在科技不发达的年代,人们敬畏自然的原始仪式,是人们渴望风调雨顺,追求美好生活的一种诉求方式。一次不行,就一周之后再求一次,灵验的时候也是不少的,因而祈雨时都要拿上草帽,不然回来的时候就会被淋成落汤鸡,但心里却是酣畅的,痛快的,得偿所愿,欢天喜地。
      祈雨,真真切切地反映了,旧时代农民的生存苦难。在中国的农村,各个朝代各个地方,求雨仪式大同小异。商州大荆、腰寺一带的民众,龙洞取水的求雨仪式,大体上是沿袭唐宋的形式仪程。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一民间习俗已渐行渐远,甚至有消失殆尽的迹象。今天看来,虽然迷信,但它表现的是黎民百姓最朴素的愿望,是人类面对自然,悲壮奋进的沧桑写照。
     
(连载审稿:郭志康)
      

(责任编辑:商州民间文化研究协会)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点击排行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