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尚往来寻门户
时间:2021-04-19 08:30 来源:原创 作者:张新中 点击:次
礼尚往来寻门户
儿时记忆中,村里瓜园宋治安给女儿玉凤过满月,最排场。那是因为治安哥之妻我云姐不生育,抱养了一儿一女,但云姐四十多岁之后,突然怀孕了,记得村里我妈那一拨子女人们,别提多高兴了,出出进进当新鲜事议论。云姐本是一个贤惠善良的女人,她之喜成全村喜,十月怀胎顺利产下一女叫玉凤。过满月那天,全村人都去随礼贺喜,小院里摆上桌凳坐滿了人,年轻的后生端着土漆桥板忙着上菜,那时特困难,一家只有一个大人去随礼坐席,我和同龄一帮子娃们挤在边边儿上看“哈巴子”流口水。那是我儿时记忆中最热闹气派的待客筵席。 老家农村对成家、立业、立门户,礼尚往来、寻门户非常重视,贫穷富贵都要应付,决不能让人说自己“门户倒了”。家里逢年过节、红白喜事待客,倾其所有都要立起门户,把客人招待好;节日礼尚往来访亲朋好友、平日须随礼,借钱也必须到场寻门户,门庭才会紫气东来,紫燕绕梁,高朋满座。说起礼尚往来拜亲寻门户,老辈子传下来多太太: 主要有年节拜年、正月十五躲灯、端午节送心、八月十五去阿家、结婚、出嫁女子熬娘家、孩子过满月、过周岁、老人贺寿、盖房上梁、抹参、燎锅底、奔丧等。 从我记事起到现在,送礼随礼由轻到重发生了很大变化。最早拜年,小的拜老的、女们拜娘家、侄儿外甥拜姑舅,就是十双过年蒸的包子馍算重礼。只有女儿新婚第一年回娘家拜年,那要十二双包子馍,三把挂面,一斤糖,一瓶酒。老的看小的,哥姐看妹子,只送半斤或一斤一把三把挂面就行了。拜年逐步发展成烟、酒、茶、糕四色礼,现在女儿女婿带孩子给娘家拜年,成了没哈数,把小车后备箱能装滿,名烟不定一两条、春茶不定一两盒、水果、名酒都是整箱送。当然,如果带两个娃,丈母娘给外孙压岁钱,少的四百、多的一千二,礼尚往来也要去给女儿阿家拜年,差不多。新出嫁女儿正月十五要回娘家躲灯,一般也是四色礼,若遇上女儿嫁给了阿家老大,家有老,向得小,必婚后分给一两斗包谷单另过,母亲疼女儿,十五晚上女婿来接女儿时,娘母会从大板柜里铲二斗麦让女婿扛回去接新麦。端午节送心,未婚女婿、已婚女婿都要送。我们这一代那时送心,就是十双馍五双粽子。回来时未婚妻送给一双布偏耳子鞋,一件背心,一顶草帽子,丈母娘给炕一笼子那种吃着咸咸儿的、香香儿的、脆脆儿的芝麻干饼。现在都是四色礼,但回来没有了布鞋、草帽和干饼,不时兴了。八月十五一般妹子去叫未婚嫂子、兄弟要去叫已婚姐回来过中秋,去时都空手。未婚妻回阿家、女儿回娘家,有的拿十双馍、有的烙一篮子花生、核桃碎和红糖馅儿月饼,未婚妻回去时,阿家会送一身衣服的布料子,有心的婆婆还会送一些麻绳子、丝花线、棉线。贴心的母亲也会给出嫁的女儿送些麻绳子、丝花线、棉线、辣子面、辣子酱、花椒面、锅刷子、密密儿笤帚、扫地笤帚、蒸馍叶子、酒曲子等。但凡自产的、倾其所有、女儿过日子需要的一些小沫零碎,要啥给啥。直到现在,这个习俗也没有大的变化,只是给未婚妻的衣服料子,演变成成衣,再演变成了现金。儿子结婚,过去象我,仅给毛主席像鞠一躬,礼成。结婚当晚请叔伯大在家摆一小桌儿吃了顿便饭,收到的礼品仅是堂妹送了对儿搪瓷茶缸。早先就是名门旺族,亲朋好友也是几个人伙份子买挂花炮,买个搪瓷面盆、缸子之类的礼品就不错了,去坐一会儿吃个馍娃儿、花生、糖果,没有酒席招待。但女儿出嫁做干缘喜,亲门党家,姑舅姨姐都需去贺喜嵌箱,意思是把箱子嵌滿。主要送衣料、馍娃儿、核桃、栗子、枣、糖果,主家招待一顿便饭。现在不管是结婚还是嫁女,都是最隆重的大喜事,都大操大办,来客随礼都是元的三位数,甚而四位数,酒席十三花都过了时,讲究八凉八热甚而十凉十热,丰盛的没样样儿。婚后生了孩子过满月,过去主要亲戚来祝贺,一般送一个锅盔馍或一二升面粉、十个鸡蛋、一斤红糖、二三尺布。过周岁送一个大大的面鱼、一个面牛格头、一个面蚕、俗话叫送馉饳。面鱼代表贺孩子长大过日子年年有余、牛格头代表贺孩子将来有可耕之田、蚕代表贺孩子一生穿绫罗绸缎,送一个小毛毯。但是,孩子过满月过周岁,当外婆的就不一样了。孩子生下来第三天,外婆就会提着事前准备好的花兜兜儿、小帽帽儿、尿片子、小被子、腊猪腿、老母鸡、鸡蛋、红糖、鲜鱼、死面锅盔馍等先去看看小外孙,必要时还须住几天经管女儿。外孙过周岁时除了送一套馉诎(音: 骨掘)外,另外给外孙送一套衣服,扎花鞋、扎花兜兜儿、扎花帽子。现在亦演变成前三天、后三天、大操大办,亲朋不卯,全村随礼。给六十岁以上的老人贺寿,竹林关传统习惯上,男人在只给男人做寿,女人不贺寿,如若男人走了,才给高龄女人贺寿。过去贺寿仅由本家和妻子家哥姐弟妹、出嫁女儿前来祝贺,随礼就是十双蒸馍,寿日前晚吃长寿面,每人挑一根长面条放寿星碗里添寿,第二天中午设酒筵招待客人。只有乡绅名仕有社会名流、乡党朋客前来贺寿,唱堂会、设酒宴。现在有些人过寿就讲究了,礼单收钱,酒楼设宴闹腾。盖房过去要上梁撒飘粱蛋子,飘梁蛋子是发面里边包干净的河卵石子蒸熟、核桃、栗子、枣、铜钱或硬币、糖果,放在民间称之为“金斗”里,和上稻草段,由木匠师傳站在房梁上撒,撒一把呼一句: 一把飘梁撒向东,东来紫气绕梁栋。二把飘梁撒向南,新屋要住长寿仙。三把飘梁撒向西,福禄财神到新宅。四把飘梁撒向北,一家老少都和气。 五把飘梁撒中堂, 高朋满座人丁旺。六把飘梁撒四邻,前院安口聚宝盆,后院自生摇钱树,福宅代代出贵人。 …… 木匠师傅呼一句,房子下面拾飘梁蛋子的亲朋好友、四邻乡党和一声“好”,很热闹。上梁这一天,主家要给木匠师傅五尺上搭五尺红布,给木匠学徒们拐尺、石匠锤子上搭二尺红布,以防他们给房子使“过巧”。亲戚朋友乡邻有送粮、送菜、送钱随礼的,中午主家熬肉捞干饭招待。新房抹参那一天,要不要那么多人,全村男劳力不请自到,上参板子的、和泥的、提泥包的、传瓦的、抹泥的、撒瓦的,各自凭眼色寻活干,反正一上午要把瓦撒完,主家也是熬肉捞干饭招待一顿。房子收拾好了,搬家那天亲朋好友还要去“燎锅底”,燎锅底是日弄人哩,约一帮子人到门口放一挂子鞭炮,啥礼都不送,主家要酒肉款待。所以过去许多人都是偷偷儿搬家,不让人知道。现在人盖房都是砖混结构,不上梁也不撒飘梁蛋子了,但是打楼顶那天、搬家那天礼单收钱,大摆筵席款待随礼客人。农村随礼最要紧的是奔丧,只要是沾亲带故的都需去。过去奔丧重戚是三五个献祭馍,一圪塔火纸;一般亲族是三升麦,一二斤火纸,礼很轻。现在讲究了,主家也是大操大办,唱孝歌、唱地蹦子戏,扑腾好几天,奔丧者亦是礼单上钱随礼了。 社会进步了,生活水平提高了,经济条件也允许了,人们普遍有了贪图享乐的思想,亦有了维护自我尊严、存有自尊心的思想。礼尚往来、待客随礼相互攀比,酒宴越办越丰盛,随礼礼物、礼金步步攀升,这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我也特别喜欢回老家去随礼吃席,找机会和儿时玩伴聊聊天,和想念多年的表亲见见面,听老者讲讲古经,和老嫂子开开玩笑,不亦乐乎。 (责任编辑:商州民间文化研究协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