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州民间文化移动版

主页 > 民俗传承 >

民国时期的腰市(连载)——山川沐浴春风,农家兴办学堂

民国时期的腰市连载
        ——山川沐浴春风,农家兴办学堂

      腰市镇,自古以来在商州地区是颇有名气的“文化之乡”。“土地平旷,人多耕读”,民风淳朴,持诚向善。
      腰市镇的文化教育事业能够走在时代的前列,是一代代先贤,积极倡导,身体力行,甚至付出生命代价的结果。王嘉猷秉持的是陶行知先生的教学理念,教育思想。而在腰寺川推行陶先生的平民教育,号召众多的农家子弟入学求知,民办官学,王团长还不是第一人。
      1925年,有两所学校在腰寺镇同时兴办。一所是双戏楼学校,这是“商县北区区立正本高级小学校”,由解村名绅解孝颖先生和西里村的绅士谷怀清先生联合倡办,地址就在双戏楼的白龙庙,与后来的十三社高小规模相近,学校前面也是两座大戏楼。
      不过这所学校在解放前就被撤消了。但它二十多年培育的莘莘学子,遍布了大荆腰寺的山山岭岭,为繁荣商州北乡文化事业,培育了一批批优秀人才。解放后任中共中央统战部副部长的江平,高小就读于双戏楼学校。江平原名张希勋,腰寺镇张墹村人,在双戏楼上学时,他的班主任就是与学校一河之隔的东墹村的武鸿汉老先生。     另一所学校是“龙岗学校”,由上集名绅郭树模(村人乡音叫树谋)领导族人集体创办,始为初小,后为高小。郭树模先生是上集村郭增玉的爷爷,掌管上集郭氏一族官产账目,同时任郭坡村、紫峪村、马脚村和上集村郭氏一族的大族长。
      在上集村,正在给孩子喂奶的妇女,衣衫稍有不整,族长就会顿拐棍,瞪眼睛,吓得妇女抱着孩子,连忙跑回家。穿着邋遢的青年男子,则直接就会挨拐棍。此事至今被传为美谈。
      族长郭树模拿出郭氏一族好几代人的官产积蓄,号召建校。上集村的郭姓族人,响应积极,各家各户,各忖家境,捐粮捐款,不遗余力。学校背依“黄龙架”,遥望腰寺川,地域宽阔,交通便捷,环境清幽,美观大气。其建筑风格,浓缩了苏州园林的秀丽,雅致,幽深,庄严,是当时商州北区最华贵的学校。
      大荆郭坡村的郭志文先贤,时任国民党某部团长,在学校的筹建过程中,出谋划策,鼎力相助。校内两米多高的石碑上,篆刻着建校时间及过程。时至今日,石碑依然伫立在学校院内,中院的主体建筑,保护的基本完好。从建校至今,风雨沧桑,接近百年,校舍石碑巍然矗立。这是上集村父老乡亲正直淳朴,耕读传家,尊师重教,蔚然成风的最好见证。据说,北街村屈明伸先生家也曾为建校出资捐款。   屈明伸先生,生于1917年,故于1986年。民国时期曾任龙岗学校校长,任职期间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尤为突出,在全县名列前茅,1943年受到国民政府教育部的嘉奖,教育部长朱嘉骅亲笔签名,为屈先生颁发了“教育成绩优良人员”证书。无论是民国时期还是全国解放之后,龙岗学校都是商州地区的明星学校。
      如今,农村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大人们进城务工,孩子们也进城上学,生源逐年减少。“龙岗学校”像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为儿女们呕心沥血,竭尽全力,完成了自己神圣庄严的历史使命。
      从时间先后来说,腰寺创办的第三所高小,就是根斗湾学校。这是在腰寺西里村谷延纯先生的倡办下,建起来的区立高级小学。
      谷延纯先贤,生于1868年,故于1935年,一生致力于家乡的民生与教育。民国元年(1911),出任商州北区自治会总领事;民国七年,任商州北区保安团团总,北京议会议员。之后,历任商县议会议员,商县财政主任。民国十九年开始,任商县第五区区长兼本区高小校长,二十年任商县北区区长兼区团长。
      民国十八年,谷先生曾获陕西省政府“功在桑梓”徽章一枚。早在民国十七年(1928),商县就划分为七区,158保,腰寺镇属于第五区。谷延纯先贤于民国二十三年(1934)前后,联合腰寺川的开明人士,创办商县第五区区定黄川小学,第五区区立根斗湾高小,为家乡培养了一代代的精英人士。
      老红军,解放后曾任广州市委书记的郭伯诚(腰市郭村人);毕业于西北大学物理系,曾任甘肃省地震局局长的地震专家郭增建(腰市紫峪村人);1948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曾任共青团陕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陕西青年》杂志主编的闵善敏(腰市闵村人)等;皆出自根斗湾高小。
      大约从民国二十年(1931)开始,也就是谷延纯先生任北区区长时期,大一些的村子陆续办起初级小学,蒙稚教育相对普及。
      1935年以后的腰寺镇,还经常组织各个村子的初级小学,开展学习竞赛。闵村的严景月老先生,从1931年开始,就在药王洞教书(闵村初级小学),他的儿子,如今已85岁高龄的严作哲先生,欣然回忆,1942年左右,他曾参加过腰市镇全镇初级小学的竞赛考试,取得名次,奖品是一支毛笔,一个本子。
      解放前,商州地区只有一所中学,就是1901年商州知府创办的“商州中学堂”,当时是陕西省第一所近代中学,于右任、李仪祉(教育家、水利专家)都曾在该校担任总教习,后称“商州中学”。
      1916年科举制度废除,从10月开始,全县的初等学堂一律改称国民学校。民国二十三年,谷延纯先生卸任政府官员后,曾联合腰寺大荆及商县的开明绅士,创办商县私立西北联合中学,在商洛甚至陕西传为一段佳话。直到1935年春天谷先生不幸去世,老先生的一生,都是在为家乡的文化教育事业鼓与呼,切切实实是“功在桑梓”,彪炳青史。
      解放后,大约是1956年,人民政府很快在大荆镇创办了一所中学,被称为“商州二中”。之后,在洛南县又办了一所中学。有好几年,因洛南中学距离近,且路途平坦,不须来回过河,腰市的学生几乎都去考洛南中学。考不上商县中学和大荆中学的学生,也去考洛南中学。
      渐渐地,洛南中学被大荆和腰市的学生占领了,尤其是腰市的学生最多,近水楼台嘛!民间木雕画师,非遗传承人,上集村的郭树寿老先生,就是在洛南县上的高中。据说有一年,洛南中学将考试结果张榜公布后才发现,偌大的洛南县,考上高中的学生,竟寥寥无几,几乎全部是腰市大荆的学生。一怒之下,第二年始,洛南县取消了腰市大荆学生的考试资格,不许跨地区考试了。
      文化之乡,名不虚传。清朝光绪年间,腰寺程村出了个大画家程登赢,“一头死牛换活牛”和“嫁女以画作陪嫁”的故事一直在民间流传。民国时期,腰寺西里村的田景文先生,任商县法院院长多年,公正廉明,是有名的“田老爷”。腰寺解村的解舒文先生,民国中后期,一直在商县档案馆工作,被誉为“商州活档案”。
尤其是腰寺北街村屈明伸老先生的藏书故事,令人感动、惊奇。他历尽艰难曲折,为商洛文坛偷偷保存了一颗绝世的璀璨“明珠”——《远山诗草(商州山歌)》,这是迄今发现的古代第一位商州本土诗人的手抄诗集。人文商州,悠悠千载,论起诗家,仅此一人。
      王时叙,字远山,家住商州城,清朝乾隆年间贡生,曾任湖南某县知事,与腰市北街屈氏有亲戚关系。屈先生年少时,偶然从自家藏书堆中,发现王时叙遗落此间的104首手抄诗集,便爱不释手,细心珍藏,真是慧眼识珠。
      解放后,经历文革,屈先生想方设法,担惊受怕,把自己家里几箱子古书字画,都交给了红卫兵,却唯独为商洛文坛保住了这一本重要文献,堪称旷世奇迹!
      改革开放后的1984年,珍藏了半个多世纪的诗集,终于抖落尘埃,以其古朴柔弱的华丽姿态,与商州的读者见面了。丰盈淳厚的内容,清新自然的文风,魂牵梦萦的故园情结,震动了商州文坛,惊艳了秦岭腹地的山山水水。
      那么,保存其绝版手稿诗集的屈明伸先生,可以说,功在千秋,应该青史留名!
      在泉村里,老人们流传下来一句话,说是唐宋以后的腰寺川“村村清水潭,户户洗砚台”。也许夸赞有余,可农家子弟的尚学之风,由此可见一斑。更何况商鞅封地,距离文化鼎盛的长安,只是一道“秦岭”,一片“蓝田”……。
      
 (连载审稿:郭志康)

(责任编辑:商州民间文化研究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