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州文化协会 [加入收藏]
商州民间文化
当前位置: 主页 > 民俗传承 >

民国时期的腰市(连载)——三人打死两只虎,一头死牛换活牛

时间:2021-03-15 09:17来源:原创 作者:郭增尚 郭明霞 点击:
民国时期的腰市(连载) 三人打死两只虎,一头死牛换活牛 作者 郭增尚 郭明霞 华阳伏虎是好多年前读到的一篇纪实文章。说的是商州李庙乡有一户人家,清朝时期护送童生到华州赶考的真实故事。叙事详细,但却没写具体的村庄,我也只记住了故事梗概。撰此拙文,
民国时期的腰市(连载)
              ——三人打死两只虎,一头死牛换活牛


(蒲州清朝时期同州府考院)
      “华阳伏虎”是好多年前读到的一篇纪实文章。说的是商州李庙乡有一户人家,清朝时期护送童生到华州赶考的真实故事。叙事详细,但却没写具体的村庄,我也只记住了故事梗概。撰此拙文,以期抛砖引玉,回味一段遥远岁月惊心动魄,如今却鲜为人知的民间传奇。
      我在李庙的前村后村打听了很久,一直毫无消息。就在开始完成文稿的时候,却猛然想起我小时候的事情,母亲常常讲她娘家祖先的荣耀,说的就是打虎的故事。
      原来护送童子到华州考试的,是武功传家的商州腰寺镇程村人,程缠头的祖辈,程氏一脉的先人。证据是因为打虎,皇上给程氏家庙封了红柱子。过去普通人家的家庙都是黑柱子。古代家庙的柱子颜色,从皇上到平民是有等级区别之讲究的。郭氏家庙因为唐朝名将郭子仪,柱子一直都是红色的。
      商州的童生,为何要翻越莽莽秦岭去华州考试?这与考院有关。商州府的考院,在老州城的东西街十字路口,莲湖东北角,原新华书店附近。据说,明朝的时候就有了。
      大约是清朝康熙年间,商州的考院不幸遭遇火灾,童子们从此没地方考试,官府上层就把商州的考生划归华州,参加考试。
      划归华州考试,有历史缘由。据华州史料记载,明朝洪武七年(1374),商县和洛南被划归华州管辖,一直到成化十三年(1477),商县复升为商州,洛南也回归商州,在此期间超过百年。当时,华州州府就在今天的华县。
      商州考院被烧之后,有好几年的时间,一大群童生不得不爬山涉水,一路艰辛去华州赶考。
      孩子们要从洛南石门进山,翻越横亘南北的大秦岭。他们过豹子沟,长虫沟,翻文沟岭,走鹦鸽岔到华阳乡,闯出大敷峪,抵达罗敷镇,危机四伏的崎岖山路才算结束。全程三百里左右,全凭双脚艰难跋涉。
      尤其是华阳川,前后百十里的山峪,两侧怪石林立,崖峰突兀,沟深林幽,阴森可怕。更可怕的是,这一路时常有猛虎出没,摄人魂魄,伤人性命。商州的童生,每年都有孩子被老虎吃掉,惨不忍睹,也不知有多少孩子,为赶考命丧虎口……
      童生乃父母的宝贝,州城的希望,未来家国之脊梁,频频惨落虎口,使人不寒而栗。州城悲痛,朝廷震惊!皇帝因此在商州广发榜文,招募勇士,保护童生赴华州赶考。皇榜公示,凡能保护童生考试来回周全者,免除当年徭役赋税。
      猛虎吃人,谁敢拿性命去赌?榜文贴出之后,几个月毫无动静。终于,腰寺程村的一户人家揭了皇榜。他们一家祖孙三人,从此担负起保护童子,赴华州参加考试的艰难重任。
      在陕西境内,以奇险雄霸天下的华山,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华州稳居秦岭之北,华山之西的关中平原,距离商州可谓山高路远,步行须得三四天才能到达。程家祖孙三人,护童赶考,任重而道远!
      来来回回,路上没有人烟的地方,他们祖孙三人就砍些树枝,与孩子们一起搭庵子过夜,几乎每年都会遇到狼虫虎豹。因其三人武艺高强,配合默契,每每都能逢凶化吉,连续几年平平安安。
      华阳川位于华山西南,它是商州童子赴华州赶考的最近路径。华阳川北的大敷峪,就在华山正西, 直线距离不足二十公里,颇有华山奇险之余韵。峡谷幽长,危崖陡峭,敷水奔流,乱石嶙峋。峪深五六十里,曲岖盘旋,人烟渺渺。从商州出发,赶了三天路程的童子们,每到此处,早已是气短心慌,精疲力竭,若遇饿虎扑食,惊得魂飞魄散,周身瘫软,根本无法逃遁。
      有一年护考途中,程家祖孙三勇士,就是在华阳川的大敷峪里,一次打死了两只猛虎,为民除害。一时间,举国震动,威名远扬。商州、华州,山里山外,百姓们敲锣打鼓,一片欢呼。紫禁城里的皇帝也十分高兴,大大方方给程家奖励了一块“御赐免牌”,免除程家祖祖辈辈的赋税徭役。同时,皇上封赏,光耀祖宗,程氏家庙从此改为红柱子,这算是朝廷给平民百姓的最高奖赏。直到好多年后,商州府重修考院,护送任务才宣告结束。
      据说,这块“御赐免牌”,程家一直保存到解放前,国民党统治时期。当地官员因感念他们一家对商州教育事业,对商州学子的特殊贡献,也遵循清朝的政策,免其赋税与壮丁。
      腰寺程村的程氏一族,清朝时期,人才辈出。不仅有勇猛武士,打虎英雄,也有文坛才子,非凡画家。“一头死牛换活牛”的传说,就是大画家程登赢的真实故事。
      大约是光绪初年,程登赢路过一条河,遇到一个老婆婆坐在河边放声大哭,便问原由。老婆婆泣不成声:“我的牛死了,以后的庄稼咋种呀?简直没法活啦!”程登赢安慰老人家说:“您老别哭了,我给您画一头牛,咋样?”老人家浊泪两行一脸埋怨:“你画在纸上的是一头死牛,能犁地吗?”程登赢笑嘻嘻地说:“您老先别急,您拿着我画的死牛到集市上,能换一头活牛哩!您不要提价钱,只说换一头牛。”
      于是,他从行囊中取出笔墨水彩,只寥寥数笔,纸上一头红犍牛便活灵活现:四蹄圆阔,筋骨刚健,昂头撒尾,鞭之欲出。
      老人家一见,十分欢喜,便抱着试一试的心理,拿着程登赢的这幅画来到集市。程登赢的大名,在当时人人尽知。很快,画作被人看中,买画者就领着老太太来到牲口市场 :“你挑牛,我出钱。”给她买了一头大犍牛。从此,这个雪中送炭扶危济困的故事,就在商州的山山岭岭传扬开来。
      从“三人打死两只虎”到“一头死牛换活牛”,几百年来,昂扬而又暖心的故事,在山石溪边,在打麦场上,在镰刀锄头起起落落的田间地畔,随风而走,百世流芳。
      (连载审稿:郭志康)

(责任编辑:商州民间文化研究协会)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点击排行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