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腰市(连载)
——一街绿柳迎远客,行人如在画中走
(腰寺川龟山——郭建峰摄) 明朝以前的腰寺街,集市设在上集村,距离腰寺五、六里。从西向东有两条街道,分南街和北街,一条大水渠由北向南穿街过巷。上游大约一米多深,往南渐浅。春夏秋冬,溪水悠悠,如今水渠还在,南街、北街的名称依然沿用,集市却早已搬迁。 腰寺,乃河川大道,水流丰沛,从北街到四垭村,大小泉眼,浪涌不断,惹知州喜欢。又因腰寺地处河川中心,交通便捷。罗知州便下令,把热闹的集市下移到腰寺,并题名腰寺川为“泉村里”,设定一、四、七为赶集日。自此,“贸易日盛,商贾云集,成为北区诸镇之冠。” 知州题名,百姓欢喜,此后大荆、板桥、黑龙口的乡民渐渐直呼腰寺川为“泉村”,腰寺河也因此称为“泉村河”,而腰寺川的正式文书落款仍写“泉村里”。 我爷爷和我父亲,清朝时期乃紫峪郭氏一族掌门,管理族内官产账目,我家保存在一个木匣子里的清朝末年买卖土地的地契上,落款均是“泉村里某某村”,没有写过“泉村某某村”。 腰寺街顺着腰寺河呈南北走向,介于屈村和程村之间。 街北头有座古朴的过街楼,坐北向南;街南头有尊庄严的碑楼子,坐西向东,碑上篆刻着腰寺街南移的时间、过程及命名。过街楼,楼上是神庙,楼下是通道,通道两侧,与左右街坊之间,各余一条小道。从街的北头到南头将近两里,逢集时,人头攒动,南来北往,熙熙攘攘,摩肩接踵…… 腰寺街高高的戏楼建在街腰,此处是街道的中心,最为宽阔。戏楼背对西边的腰寺河,台口东向,朝着街道对面的火神庙,台下通道高而宽,十分畅快,是西边来客踏进街道的入门之口。 民国时期的腰寺街,街面宽约十五、六米,中心路面七、八米宽,用腰寺河里的大小鹅卵石铺就,中间略微弓起,形成感觉舒适的坡度。两边是两条水渠,约二尺宽,用大的杂石砌成,有青石,也有黄石和白石,与路面平行,行人可从从容容,一步跨过。水渠到商铺的距离大约四米,夏收季节,有不少人家就在门口摊麦子,也有人支其两扇门板,把货物摆在自家门口,招徕顾客…… 湛蓝的天空,白云朵朵。青灰瓦,石子路,飞檐翘角的戏楼,鳞次栉比的商铺。一家挨着一家雕花木格的窗子,联排的黑漆木质装板门,素朴庄重,古色古香。街两边零星着不甚规则的柳树,大小不等,却都把柔婉翠绿的枝条,伸向渠边。两条石渠,清流涓涓,缠缠绵绵,温润了一街两岸,也愉悦着赶集人的心情。 依依垂柳迎远客,行人如在画中走。 (连载审稿:郭志康) (责任编辑:商州民间文化研究协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