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英雄(二) ——记我的姑父林安祥的战斗事迹 表妹翻出珍藏了二十几年的父亲的几枚证章,她说还有几枚已经丢失。其中一枚“抗大”的校徽鲜红夺目,黄色的楷体字清晰,五角星上一匹黑色骏马驮着冲锋的战士。复员证履历上赫然记载着他的战斗历程: 1944年10月加入新四军,历任新四军警卫员、侦察员,新四军21支队排长,164团二营四连副连长,独立六团二营四连连长。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荣获一等功三次,二等功一次。解放后被评为陕南军区战斗英雄,荣获多枚光荣奖章。1955年从西北军区干训团八中队转业回地方工作。 这些珍藏虽然有细微的缺损和锈迹,带着战争年代的尘埃,却在我眼前熠熠生辉。我看见的一刹那,双眼突然放出清澈的亮光,仿佛又看到了我的大姑父——陕南战斗英雄林安祥。 他中等身材,精干结实,深邃的目光有点特别,瞳仁是青蓝色的,目光犀利得让人不敢对视,常常让我想到影视里特种兵的形象。我小的时候,姑父来我家时和奶奶父母拉家常,常聊的话题都是在哪里打仗,送中央领导出商洛等。也常听人们叫他“老革命”,我上高中时,姑父常被请到我们学校讲革命传统故事……
二
1945年日本投降后,国民党对共产党军队和抗日游击队开始了大规模屠杀,“皖南事变”后,盘踞陕西的胡宗南部队,企图围剿红色根据地和共产党的军队。为了保护胜利成果和人民利益,中央决定扩大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巩德芳接受中共陕西省委命令,返回商洛,创建隐蔽的革命根据地。这时大姑父林安祥从延安短训班回来,被安排到巩德芳领导的陕南游击队里当侦察员。他和侦察员战友驻扎在山阳、商县、丹凤交叉地带,盯着胡宗南军队和国民党地方保安团,并把家里人安置在这里的流岭槽。他们长期活跃在流岭槽、棣花、茶房、蔡川、庾家河一带。他的祖父去世后就埋葬在流岭槽。后来随父母迁到北宽坪五峰山坡上居住…… 国民党丹凤恶霸谢效廉、反共头目冯麟生等人横行乡里,他们被巩德芳司令处决后,后代和余党一直怀恨在心,伺机报复。有一次,他们纠集山阳的国民党部队和保安团企图报仇。林安详很快侦察到消息。于是巩德芳把狙击的任务交给他来指挥。 保安团从山阳到丹凤棣花作战,要经过流岭槽沟。 流岭槽高山巍峨,怪石林立,树木茂密,遮天蔽日。向南望,漫川关敌人的碉堡隐隐约约,向西看,丹水在阳光中明灭闪现。山谷中一条小路逶迤而去,林安详反复察看地形,这里山大沟深,易守难攻,适合伏击。他想到在延安抗大学的毛主席的军事思想和孙子兵法,他想用“诱敌深入,关门打狗”的阵法提前布防,准备累积巨大的山石、干树木截段,再加上现有的军火弹药,他想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可是敌人是狡猾的,他们肯走流岭官道吗?林安祥陷入了深思…… 当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巩司令,巩司令满心欢喜,并补充了一些细节,同时派六十多名骨干,并叮嘱行动既要谨慎,又要随机调整战术,林安详心领神会。 第二天,天刚麻麻亮,他和战士们就在山路两边的山腰,大约半里路的林中埋伏。再派有经验的三个老兵去引诱敌人走流岭官道。于是这三人扮作商贩到靠山阳的入口处,看见保安团懒散而来,就向丹凤方向的路上边跑边丢东西,佯装害怕官军,敌人边追边捡拾,三个商人悄悄躲进深山密林。一个小时后,战士们居高临下,看见敌人全部进入沟里,走在小道上。这时林安祥一声令下,两边山上同时开火,提前累积的大石头从山上滚下去,手榴弹、炸药包不停的扔到敌军的身上,霎时爆炸声震撼山谷,敌人的正规军、保安团全部被歼灭。而六十多名战士毫发无损。 在清理战场时,林安祥莫名其妙地流泪了,这些人叠人的尸体,触动了英雄柔软的心灵。他想,这国民党心真黑啊!把这么小的娃娃强行征兵来打仗…… 后来丹凤成立陕南游击队指挥部,巩德芳任指挥,薛兴军任副指挥。武装力量壮大起来,多次组织反“围剿”取得胜利。林安祥带领的侦察员做到了信息准确,情报快捷。领导经常夸他们是部队作战的千里眼、顺风耳。这时姑父林安祥从侦察员提升为排长。 (末完待续) 作者简介:王群,女,笔名若水如诗,毕业于杭州师范大学中文系。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当代文学校园文学委员会理事,祖籍陕西商州,现居杭州。散文、小说散见于《岁月》《青春美文》《读者》《意林》《国家湿地》《中国散文家》《华夏散文》《文学校园》《浙江作家》《浙江工人报》《生态文化》等。有散文被选入高中毕业语文试题,收入高中语文题库。曾获得杭州市作协优秀作家奖。在国内征文中散文四十多次获奖。散文获得国务院新闻办作品评选最美文笔奖、全国青少年冰心文学大赛教师组金奖、中国散文学会“当代最佳散文创作奖”、全国散文作家论坛征文大赛一等奖、中外诗歌散文邀请赛一等奖、全国第二届郦道元山水文学大赛一等奖、“美丽浙江”网络征文二等奖等。散文集《若水如诗》获得全国教师文学专著奖。 王涓沧,男,祖籍陕西商州,现居杭州。杭州市上城区作协会员,理论、散文、小说在全国征文中十多次获奖。作品散见于《陕西日报》《杭州日报》《西安日报》《科技日报》《经济生活报》《国家湿地》和商洛作家微信公众号。 (编审:徐刚民) (责任编辑:商州民间文化研究协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