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州文化协会 [加入收藏]
商州民间文化
当前位置: 主页 > 古道拾遗 >

古“丹水”考辨

时间:2023-08-19 10:12来源:原创 作者:雷家炳 点击:
古丹水考辨 历史上对尧战于丹水之浦,以服南蛮。的丹水具体地址历有争议,众说不一。《淮南子兵略训》中认为此丹水,即今丹江,为汉水北支流。;《吕览召类篇》则载有:夏氏谓

古“丹水”考辨


 
       历史上对“尧战于丹水之浦,以服南蛮。”的丹水具体地址历有争议,众说不一。《淮南子·兵略训》中认为“此丹水,即今丹江,为汉水北支流。”;《吕览·召类篇》则载有:“夏氏谓丹水即今南阳浦岸”。而《吕氏春秋·召类篇》则言:“丹水即丹河,发源于长子县与高平县交界处的丹朱岭,源从山阴流出,向东注入浊漳河”。且有谓“渭河为古丹水”的;亦有“黄河即丹水” 说; 还有丹水在长江三峡说——三峡长阳有前河、后河两条主要河流,前河即是古称盐水的清江,后河便是丹水,丹水发源于鄂西野山关,经榔坪、贺家坪至高家堰,至今河水犹赤,有学者考证此丹水即是古丹水,称《吕氏春秋》载:“尧战于丹水之浦以服南蛮”即于此。并称“殷商武丁时代,武丁曾多次派将军统兵讨伐居于丹水一带的“巴方”,甲骨文有多处载述。更有古丹水在“江苏高邮金湖” 说与“湖南潇湘”说;甚至还有认为古丹水在甘肃天水的说法等等。孰是孰非?
       但目前学术界有一种主流观点认为:尧因初封于唐,后人称其为唐尧。都今河北顺平县(保定西),后受洪水威胁,又将首都从帝丘迁到平阳(今山西临汾),故尧文化发源并发祥于山西临汾地区。时盖尧子丹朱不肖,尧以天下让诸舜,放帝朱于丹水,丹朱不服,遂与当地三苗南蛮旋举叛旗,尧乃战之于丹水之浦,丹朱兵败怀惭,乃自以为“有罪”,因而“自投南海而死”。《韩诗外传》卷三亦有“之时,有苗不服,其不服者,衡山在南,岷江在北,左洞庭之波,右彭蠡之水。”的记载;《说苑·君道》亦有类似记录。明确指出了昔者三苗之居,在洞庭、鄱阳两湖之间,亦可明“尧战于丹水之浦,以服南蛮” 的具体地理方位,当在衡山在南,岷江在北,左洞庭之波,右彭蠡之水之“潇湘说”而无疑。另据《山海经·海外南经》郭璞注云:“昔尧以天下让舜,三苗之君非之。帝杀之,有苗之民,叛入南海,为三苗国。”从以上情况综合分析来看,“尧战于丹水之浦,以服南蛮”的丹水,具体地址当在“潇湘说”之湖南境湘江之畔。吕氏春秋·召类篇》中“尧战于丹水之浦,以服南蛮。”后面继为 “舜却苗民,更易其俗。”之句,前后相关连,记述了舜继尧征战三苗之情。《史记》云:“舜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守,崩于苍梧之野,葬于九疑山,是为零陵。”《淮南子》云:“舜征三苗,遂死苍梧。”苍梧山又名九嶷山,位于湖南省南部永州市宁远县境内。此与“潇湘说”相符一致。
       总之,综合各历史资料记载,权衡分析后便可清晰地看到,“尧战于丹水之浦,以服南蛮”的丹水之浦,当为湖南湘江之滨;其他各地显属附会之说。
       况且,历史上的汉水支流之丹水,系指老河口至淅川之西南段而言。战国时代,从周赧王三年(公元前312年)至周赧王四十二年(公元前273年),秦楚两国争夺南阳盆地这个地方长达39年。公元前273年,秦国大将白起率兵攻下宛城后,至此,秦国占领了整个南阳地区和上庸(即今日的襄阳、樊城、谷城等地)地区。公元前272年,秦昭襄王将南阳和上庸两地划为一个行政区域、定名为南阳郡,郡治在穰邑(今邓州市穰东镇)。 秦国占领南阳地区后,在商於地区(包括今陕西商洛地区及河南西峡、淅川、内乡卫鞅的封地。卫鞅随封地名,遂改姓为商,名鞅)始设丹水县,丹水县治所地是淅邑丹阳。我县境内之丹江,在明代前称“两河”,近代俗称“州河”。
       鉴此,不难看到:在中国历史上,名人之争自古有之。古代在地方志的编纂中,当地编纂人出于提高自身地区文化积淀的主观愿望,把一些与该地有联系的名人“归属”到当地,结果就出现几处地方都是同一名人“故里”的记载。现在我们都知道,这种地方志是不能全部采信的。
       中国古代传说中,娥皇、女英是尧的两个女儿。姐妹同嫁舜帝为妻。舜继尧位,娥皇女英之其妃,协助舜帝处理了许多政务与家务。后舜南巡未归,二妃往寻至湘江边,得知舜帝已死于苍梧,埋在九嶷山下。娥皇、女英痛不欲生,便天天扶竹向九嶷山方向泣望,竟然哭出血泪来,把这里的竹子染得血泪斑斑,变成了现在南方的“斑竹”。因此“斑竹”也称“潇湘竹”或“湘妃竹”。后来, 她俩投湘水死于湘江之间。人们将其一同安葬在湖南岳阳洞庭湖中的黄陵山上(亦名湘山或君山)。《阵物志》:“尧之二女,舜之二妃,曰‘湘夫人’,舜崩,二妃啼,以涕汨挥,竹尽斑。”自秦汉时起,湘江之神湘君与湘夫人的爱情神话,被传唱了数千年。战国时的伟大诗人屈原在《楚辞·九歌》中,加以热情歌颂。唐代诗人刘长卿有诗云:“苍梧千载后,斑竹对湘沅。欲识湘妃怨,枝枝满泪痕。”杜牧亦有诗云“血染斑斑成锦文,昔年遗恨至今存。分明知是湘妃泪,何忍将身卧泪痕?”伟人毛泽东《七律·答友人》的光辉诗篇“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斑竹一支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吟咏的都是舜帝南巡、二妃寻夫的故事。
       然而,关于娥皇与女英死后的埋葬地点,我国地方历史上一直有不同的说法。其中就有认为尧女墓在商州的东龙山上。对此,清·嘉庆三年(1798)商州知州陈祁写了《尧女墓》一诗,提出过自己的不同见解与质疑。其诗云:东龙山高高插云,涧草岩花多媚妩。相传尧女此埋香,特兀孤坟有若斧。规模宏敞埒王侯,于孙元稽谁是主?当年富贵定何如!此日荒凉剩黄土。吾闻虞舜巡苍梧,英皇泣竹沈湘浦。又闻帝尧都平阳,爱女何缘出畿辅?或云商均封商於,母从子葬疑非古;或云丹朱於丹水,妹为兄迁更奚取。九原不作将问谁?虽作解人徒自苦。呜呼庙貌会讹杜,十姨从来疑案纷。难数我愿长留此,一林松楸残缺随。时补考证何妨待,后人保护烦官府。
       陈祁的观点是:尧女二人在舜死后,泣竹成斑,自沉江湘,已是定论。又传说帝尧曾建都平阳,他的爱女以缘何能轻易离开京畿之地?有的人说,女英的儿子商均封于商於,但我怀疑母从子葬也并非符合远古时候的礼制。有人说,尧五十八年曾使后稷放子朱于丹水,女英大概是应兄长之约而迁居于商,这样说法更不可取。九原本是那个时候专门安葬卿大夫等的地方,尧女为什么不去那里作墓呢,这要问谁才会知道其中的真相和原委?要想解开这个谜团,实在是枉自找苦吃。巍峨的庙貌会引起以讹传讹和文人的凭空杜撰,“拾遗”和“十姨”(源自杜甫身后事)本来就不搭界,过去都会引起疑案丛生。所以尧女墓这件事也并不奇怪。他最后的结论是:“时补考证何妨待,后人保护烦官府”,该意见对于今人来说也不能说不正确。
       对此,清·郡人王时叙(字揆卿,号远山,商州市人)亦有诗云:尧女龙山巨冢存,文人竟作女英论。娥皇同洒湘江泪,一样黄陵有墓门。他在诗中更直接、明确、决断的说,娥皇和女英死后就一块埋葬在洞庭湖中的黄陵山上,龙山尧女巨冢完全是出于文人们的杜撰。
       总之,历史是客观存在的过去式,无论文学家们如何书写历史,历史都以自己的方式存在,不可改变。它存在的意义是,让人们总结过去,充实未来的生活,以史为鉴,借古论今。历史不是橡皮泥,岂可任意捏造?那种不尊重历史,欲标新立异,而捕风捉影,附会杜撰,作惊目之论,以骇世人之举,必将搅乱历史,贻误后人,实不可取!
       (编审:徐刚民)

(责任编辑:商州民间文化研究协会)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点击排行
  • 话说流岭驿

    话说流岭驿 在一山未尽一山迎的秦岭山区流岭腹地,有不少人家...

推荐内容
  • 也议先秦之上雒

    商州丹凤地理图 近些年来,由于镌有 雒亭 铭文的秦陶罐在商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