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洛郡县沿革
从现藏于河南博物院的《敔簋铭文》中得知上洛在前878年西周时已经存在,是迄今发现最早有上洛的记录。东晋王隐在《晋书•地道记》讲名为上洛是因为:“郡在洛上,故以鄢名”,由此可知上洛治在今洛河上游的洛南县。
(责任编辑:商州民间文化研究协会)《大明一统志》讲洛南在“春秋时晋上洛地”,近年来洛南境内亦屡有东周遗存被发现,其文化属性则明确属于晋系,而时代则大致在春秋中期至战国早期。杨亚长载于《三秦60年重大考古发现》的《秦城楚墓--丹凤县古城村商邑遗址发掘记》,认定“东周时期楚、晋(或魏)两国之间应以蟒岭为界,即岭南属楚,岭北归晋(或魏)。”清代范启源纂修的《乾隆洛南县志》言“旧志云:‘古上洛旧址在故县镇’”,王全国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和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也是这样标识的,上洛治所在洛河上游的故县镇即今古城镇。 《战国策•秦四•楚魏战于陉山》载“楚、魏战于陉山。魏许秦以上洛,以绝秦于楚。……效上洛于秦。”魏国在前329年不得已才把西河郡所属的上洛送给秦国,秦国封卫鞅于商於在前340年,因此商鞅受封的商於十五邑不包括上洛。 上洛治在洛南县是从迄今发现的西周前878年的晋国到前329年从晋国分裂出来的魏国,长达549年。 到了秦国和秦代,是否有上洛县及县治在洛南还是今商州,学术界观点不一,其中后晓荣著的《秦代政区地理》和周振鹤主编的《中国行政区划通史·秦汉卷》认为上洛为秦朝内史直管县,治在今商州城区。上洛县沿用了春秋战国时名称。 汉代人讲究五行平衡,故将上洛改为上雒。 据《汉书·高帝纪》载:高祖六年(前201)刘邦下诏“令天下县邑城”,要求兴建县城池,并提出规模要求,其中明确要求不设北门,是为了表现对北部边敌的防御态势。商州城池就没有北门,其规模也符合汉城要求。班固整理编辑的《白虎通·崩薨篇》“葬于城郭外何?死生别处,始终异居”,迄今均在商州城内未发现墓葬,而城外汉墓发现却甚多,符合了汉代及以前习俗定制。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和日本广岛大学在东龙山考古发现一处墓葬“是西汉时期‘郡王’或‘侯王’一级的官宦贵族夫妇合葬墓。……年代为西汉晚期,甚至还要略早一些”。再根据王全国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和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就可以说明上雒县治在西汉时已设在今商州城区。 魏国黄初元年(220)十二月,曹丕下诏将上雒更为“上洛”,西晋于泰始二年(266)置上洛郡,领上洛、商县、丰阳三县。上洛郡、县治所在今商州城。 此后上洛郡县未变。到北魏太和十一年(487)撤上洛郡设洛州,治所未变。北周宜政元年(578)改洛州为商州,取古商於之地为名。后周到唐朝商州和上洛郡多次相互替代,上洛县未变,州(郡)县治所未变。唐时诗文中开始有上洛城的记载。“板屋春多雨,山城昼欲阴。”,“才雄犹是山城守,道薄初为水部郎”,“暂出东城边,遂游西岩前。”唐朝乾元元年(758)上洛郡改称商州,上洛郡行政区划称谓消亡。金国至元元年(1264)废上洛县,以商州代之。自此上洛郡、县行政区划称谓退出历史舞台。 迄今发现上洛已2100多年;由邑为县,又升为郡,同时又是县称,曾移居外地为侨郡。从奴隶社会发展到封建社会后期。从今洛南县移治于今商州区。 上洛郡被下辖从今陕西到河南,最后又复归陕西。上洛郡统县由今河南到湖北。上洛(商洛)吸纳了中原文化的博大、秦人的强悍、楚族的纤细、晋人的追求,加之明清时东西南北移民,铸就出了商洛人的鲜亮特质。(若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