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州文化协会 [加入收藏]
商州民间文化
当前位置: 主页 > 古道拾遗 >

我家住在烽火台下

时间:2019-11-30 08:36来源:原创 作者:shanka 点击:
四年前的一次无意识搬家,把我的后半生嫁给了城东烽火台下的移民搬迁住宅小区,距离府君庙东山上的烽火台近在咫尺。闲暇之余,一种近在楼台先得月的冲动,总使我对山上的烽火台产生了一种神秘感觉。 烽火台又称烽燧,俗称烽堠、烟墩、墩台,是我国古代一种重
        四年前的一次无意识搬家,把我的后半生“嫁”给了城东烽火台下的移民搬迁住宅小区,距离府君庙东山上的烽火台近在咫尺。闲暇之余,一种“近在楼台先得月”的冲动,总使我对山上的烽火台产生了一种神秘感觉。
        烽火台又称烽燧,俗称烽堠、烟墩、墩台,是我国古代一种重要军事防御设施。为了对敌斗争的需要,烽火台主要用于点燃烟火,传递消息。一旦发生敌情,白天施烟,夜间点火,台台相望,相互传递军情信息。虽经几千年历史演变,但古老而行之有效的传递功能没有发生改变。
        早在两千八百年前的周代,在骊山西绣岭上,曾经演绎过一场烽火嬉诸候的历史大戏,最终才博得了绝代佳人褒姒的嫣然一笑,留下了“烽火嬉诸候,一笑失江山”的历史典故。据康四版《续修商志》卷之七·备防志·烽火记载:烽火台“旧设不一,宁夏刘东阳之乱,每十里增设烟墩一座,窝铺俱全。”在商州境内的东、西、南、北四路,共设烽火台61处,东路有爬楼山北、府君庙东、张村铺北、白杨店东等十五处,然而令人感到失望的是“以上今俱废”。
        我的新家就住在柴湾村烽火台下,柴湾村名称因何而来,众说不一,最多的一种说法是“因以前这里居住过柴姓人而得名。”其实,我到倾向于世代居住在烽火台下的一位老同学的说法:“柴湾村名字的“柴”字,因早年战争不断,这里经常为烽火台堆放备用柴火。“湾”字是由于丹江河水在这里常年冲刷,形成了一个大水湾,天长日久,叫的人多了,就有了这个名称。”不管哪一种说法,其实它就是一个地名,真正需要揭开神秘面纱的是山上的烽火台。
        二零一四年开始,我通过移民搬迁,最终寄居于烽火台下,四年之间,先后多次上山寻找烽火台,但都因为思维判断错误而一直寻找未果,不由得使人产生了烽火台可能年代久远,踪迹早已灰飞烟灭的印象。随之,在以后的日子里,烽火台的影子早已在我的心目中渐渐淡去。
        今年春季,在一次不经意的浏览卫星地图时,我有了一个惊人的发现,在柴湾移民搬迁小区东边不远的地方,卫星地图显示:有一个十分规整的大圆圈,圆圈中间有一个好似黑窟窿的东西,这个近似人工构造的图案引起了我的好奇心。一段时间里,满脑子装着“英国巨石阵图案”“麦田怪圈图案”“沙漠神秘图案”等信息,但遗憾的是两次上山寻找,同样无果而终,让我感到十分迷惑。
 
烽火台全貌卫星截图
        一次,我把这件事详细告诉了我们协会里一个朋友,他的一句话又重新激活了我的兴趣,也点通了我的大脑思维方式。十月二十七日这天,是一个星期六,秋阳高照,暖风佛面,吃过早饭以后,我独自一人再次出发,经过一段时间攀爬,再次到达了山顶。按照朋友的提示,一会功夫,终于找到了卫星地图上那个大圆圈图案,我显得十分亢奋,沿着眼前的大圆圈不停地走动,进行近距离实际勘察拍照。
        一阵忙乎后,我稍作休息,一边挥动手臂擦拭汗水,一边抬头环顾四周,这时不经意间发现山顶不远处还有一位挖红薯的老人,于是我迅速蹭了过去。
        老人姓杨,今年七十六岁,祖祖辈辈就住在山下的杨嘴头子村。当我问及山顶上的大圆圈时,老人脱口而出“听上辈子老人说,那就是烽火台!”
       我又追问到:“烽火台是干什么的?”
       老人说:“具体情况我也说不清楚,只是听老一辈人说,那是过去打仗时通过烟火传递敌情消息的,反正咱们谁也没有见过。”
       “那个大圆圈是怎么形成的呢?”
       “我小时候看到的就是那个样子,不过后来这里就被人开始开荒种地了,现在还栽植了核桃树。”
       “大圆圈中心的那个土堆,你知道是坟墓还是长期形成的一个杂草滩?”
       “以前好像是一个土堆,后来人们种地时把地里捡到的小石头都堆放在那里,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通过与老人的攀谈,我真正见到了传说中的烽火台,四年多的寻找终于有了一个理想的结局。
 
 烽火台圆边一角
        商州城东府君庙东的烽火台,位于东经110°02ʹ19.99ʺ和北纬33°48ʹ31.06ʺ的交汇点上,海拔762米,隶属陕西省商州区沙河子镇柴湾社区。烽火台外围成三瓣梅花形状,中间部位的东、北、西三面成圆形墩台,南面已经被人为破坏,直径50米,垂直高度3米,总面积大约200多平方米,园周边自然形成小路,常年被杂草覆盖。中心地带的土墩呈馒头形,高1.5米,直径5米,上面堆放着小石头,有一些小石头好像还有被烟火烧过的痕迹,土墩上长满杂草。
        站在烽火台中心墩台上向四周瞭望,烽火台北座蟒岭山脉的支脉老虎岭,西望可以看到城东屏障爬楼山北的烽火台,南向流岭山脉的九台山,东依石门东西山头(推测这里应该是张村铺北烽火台遗址),丹江河谷走向视野宽阔,进一步显示了烽火台在古代战争防御中的重要作用。
              烽火台中心的墩台                                  
        烽火台遗址现在只能成为老一辈人记忆里的一个符号,发生在烽火台里的那些故事,已经从祖祖辈辈的口口相传中渐渐消失,眼前真正能见到的古人遗存已实属难得!
(责任编辑:商州民间文化研究协会)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