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社队长民娃叔
![]() 在过去的农业社时期,生产队长是全队的“当家人”,掌管着整个村子人的生产生活、经营管理和收支分配。他不仅要有一定的管理和指挥才干,更离不开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及吃苦耐劳、以身作则的带头精神。因此,要当好一名生产队长,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我的记忆里,我们襄王沟党家沟生产队的历任队长中,民娃叔是我最难忘的一位好队长。 民娃叔生于1936年农历十二月29日,属鼠。他性格开朗,说话爽快,为人风趣幽默,又热心好客,整天忙忙碌碌,脚不停步,是一位和蔼可亲的长辈,我们都亲切地喊他“民娃叔”。新中国成立后,刚满18岁的他,瞒着家人偷偷报名参军,成为我们党家沟第一位奔赴朝鲜战场的解放军战士。1963年,正值生活困难时期,他光荣复员,回乡务农,先后担任过村民兵连长、生产队长。特别是在担任生产队长期间,他充分发挥了在部队锻炼出的亲民爱民、乐于助人、踏实干事的作风,带领全村一百六十多口人,共同经营着农业社这个大集体的方方面面。 党家沟生产队全队二百多亩土地的耕种收割,一千多亩荒坡的植树造林,一百多头耕牛牲口的饲养管理,集体经济的收入与发展,还有近三十户、一百多口人的衣食住行,等等,所有这些,都是民娃叔肩头的责任。他以军人的担当立下“军令状”:一定要让大伙儿过上像样的好日子。他起早贪黑,跑遍了沟沟坎坎,摸清了每一块地的脾性。哪片地该种什么,哪块田该怎么改良,什么节气该抢种什么,他都心中有数。在那个靠天吃饭、靠地生存的年代,民娃叔明白:人勤地不懒,你种什么,才有什么。 为了让群众吃上大米,他带领劳力跑到五六里外的襄王沟,闸沟引水,硬是造出近十亩水田,从此村里人过年过节也能端上米饭碗。为了解决吃油问题,他组织大家在偏远山区的薄地里种上蓖麻、芝麻等油料作物,补充油料来源。为了解决群众跑几十里外买砖瓦的问题,他发动大家建窑烧砖、烧瓦,既满足自用,又增加了集体收入。肥料不够,他就带领群众割草沤肥。春节孩子们玩灯笼没有漆蜡,他就用漆油提炼成蜡。为了组织春节锣鼓活动,又组织人用黄牛皮鞣鼓、买锣。民娃叔脑子活、肯琢磨,事事都想在大家前头,全村人一条心,集体一盘棋,谁家有困难就帮谁,亲亲热热一家人。 我母亲常念叨:“队里分什么,咱家都不缺。就连吃的菜,生产队都分得妥妥当当。豆角多得吃不完,穿成串晾成干菜;萝卜片、洋芋蛋、红苕堆成小山;小麦、玉米、大豆、高粱、谷米样样俱全……”在那个物资并不宽裕的农业社时期,我们党家沟竟成了人人向往的“世外桃源”。难怪川里的姑娘争着要嫁到党家沟,就连一些山外人遇到春荒,也常来这里求助借粮,有些甚至因此结成了亲家。 在民娃叔和历任队长的带领下,党家沟治理荒山、修地造田,村民生活富足,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如今,这里满山绿树成荫,良田庄稼葱郁,成了人们心中永远的乡愁,也是那年月一段不会被遗忘的岁月记忆。 (责任编辑:商州民间文化研究协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