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村街遗事
商州东乡的张村,又名张村街、张村铺,距城三十余里,是商州境内自然村落第一大村。据公元二零一六年孟春在本地出土的石佛座石勒记载,“张村”这一地名,距今少说也有千余年的历史。
二零一三年在册人口報表显示,全村六百一十四户,二千二百七十余人。耕地面积由于公路、铁路、变电所、农校、以及发电厂运输线等建设用地,现仅存七百七十六亩。全村共有十个村民小组,一、二、四、五、六组,人均耕地仅有二分。三、七、八、九、十组人均耕地也只有三分。
张村街所处的地理地势,西高东低,从丹江沿岸总体观望是个小盆地。后靠群山,前临丹水,举目又有唐家塬岭为岸,左有塔寺坡护围,右有椿树岭保驾,可谓人杰地灵之风水宝地。纵观村中人文历史,也出过不少高官巨商,上至中央下至省地县都有。
张村街为南北街道。实际上南北不正。村民房屋座向,皆为座西向东,确切的说,应为座西北向东南。街宽六米有余,街长千米左右。街房都属居住型的土木结构。现在绝大多数已改建成新式的砖混结构。一街两行沒有门面房,个别户朝街开个门,进些日用小货,算是商舖了。
街南头有两座庙宇,各为一间,属砖石木瓦结构。龙王庙始建于明未年间。过去丹江洪水泛滥,经常淹沒良田,村民认为洪水属龙王管辖,所以在村头修了个龙王庙,又用枣木雕刻于龙王之像,供奉于村口河畔,以保良田。天大旱时,村民们常把“龙王像”请出庙宇以曝晒,名曰“晒龙像”,以求天雨。还有一座庙,为“牛王庙”。据说是丹江发洪水,水退后一个木雕“牛王像”滩在村头河滩里,牛又是农家之物,所以就在村南头龙王庙身旁,又修了一座“牛王庙”。两庙相隔一条街,龙王庙在街东,牛王庙在街西。龙王庙座北朝南,牛王庙座西向东。解放战争时期,村里来了个河南人,男性,高大个,姓王,村里人都叫他老王。村里有个丝匠,名银,以捻丝线出售为生,常在庙前街道架起古铜丝坠二十余个,如经布似的前捻后合成为彩色丝线。孩子们常去围观。老王居于牛王庙中,常给丝匠帮忙,最后老死于牛王庙中。龙王庙,农业社时,村中郭氏兄弟天寿天禄,均未成家,居于龙王庙中至死。
张村街有四大古树,街道旁三棵,焦楼上一棵。街道旁三棵是:街南头一棵,在姚刚娃房后,十字口一棵,在陈家巷口,街中间一棵,在唐文学门前。最高大的是街中间的那一棵,粗直而高,皆为国槐。可不是外來的“德国槐”。树围有三人合抱粗。一九五九年,街中间那棵粗直高大的国槐,农业社头目,派人来伐树,想解开做丹江河过河桥板,不料锯一搭一拉,锯口出来的不是锯未,而是血水,吓得伐树者把锯一抽,没敢再伐,又长了好多年。焦楼上是棵古樾树,树围更粗。后来树身空朽,但却年年枝叶茂密,还结有很多樾籽。树身空朽之处,可容纳十多个小孩在内,树身五六个大人手拉手才可合围,可见这棵古老的樾树岁数有多久……。
焦楼位于椿树岭头上。始建于中华民国时期,又称“炮楼”,战乱年间为交通要塞。
椿树岭,山头岭身,如今也被火车道、修变电所取土而破损,特别是围建砖厂轮窰,红极一时,将山岭之身易为平地,现已成为移民新居。
椿树岭北坡,古称“槡园”。下为前槡园,槡植茂密,距村较远,空旷无人迹,常有灰狼出设,现已民居成片,槡植不见,但地名仍以古称为“槡园”。
村北有座寺院,古称“张村寺”出家人叫做“净土院”。寺内有座上殿,殿内有座大佛,佛帽内可装一个成年人。村民唐江福,年青时,血气方刚,神鬼不信,坐于佛帽内,周身宽松,不料后人皆傻,唯有老幺子为正常人。佛手可坐八人打牌玩耍,可见佛身之大。
大殿属砖木结构,雕梁画栋,檐下十字重叠挑檐。文化大革命时,破四旧立四新,拆除大殿,对于挑檐十字架构,上面刻有一段话语:“胜吾者,拆合剩一;不胜吾者,拆合缺一。”村民郭录善等几个高手木匠,觉得好奇,便记号拆除,却不能复位,终是缺一个,不够数了。可见古人技艺之高。
上殿的屋架大梁,全是荆稍木,荆稍属灌木,丛生,能长成屋架大梁,实属罕见。据传此地建庙史前,是原始森林,荆木大梁就是原始森林的产物。可见张村寺庙之古,历史之久……。
寺内中殿,房前屋后,各有古柏两棵。四大古柏身高入云,树身两人合抱粗,至今可见。在此设立学校时,中殿前,左边古柏上,悬挂着人头大的黄铜铃铛一个,作为学生上下课时之号令。铃声清脆悠远,可达十里之遥。这个精致的大铜铃,正是上殿大佛腹内之物。
中华民国二十五年,即公元一九三六年,在知名人士李增华(洞背后村人,现为杜沟村〉的创建下,将“张村寺”改为“张村小学”,属陕西省重点完小。张村寺改为完小后,于公元一九四八年,又在紧挨寺院的东边新建校舍九间,弧型门窗,并建有前后大型操场两个。先后有李增华、李玉新(王山底人)、唐志芳(张村人)、董啟超(董涧人)、李望亭(夜村人)、王芝贤(三贤人)、王元虎(大荆人,曾任商洛教育局长)、党应华(古路峪人)、陈忠庆(柿园子人)等,曾任该校校长。教师有:唐央清、唐灵云、唐文杰(皆张村人)、唐志见、唐汉文(皆唐寨子人)、陈仙阁(女,河南人)、方淑缓(女,山阳人)、李善林(山阳人)、席秦安(西安市人)、还有孙治年、田耕九(西涧人)、张景治、唐渭民、张彩英(女)、李桂梅(女)等。学校教育质量之高,誉满全省。
紧挨寺院的西南角,还有一处庄院,叫“净土院”。所敬之神为闫王小鬼类,后改为教师的进餐院。
上世纪八十年代,校址移迁于北后坪,寺院校舍闲置。於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村民唐怀斗、唐兴同、郭富成为首的几个人,在寺内利用闲置校舍,创办粉条厂,支书郭宝來支持以寺院房产作抵押贷款,后来贷款耗尽,粉条厂也未办成。信用社主任麻忠善为了收回贷款,将寺院房产地域拍卖于本村村民。现仅剩中殿和中殿前后四棵古柏。如今寺院中殿年久失修,房倒屋塌,已被省文物部门监管,不得乱动。
寺院大门外,对口有座戏楼,高两米左右。是寺院集会,村民节庆的文化娱乐场所。寺院集会,学校必须停课让位于寺会。这座戏楼与村北街道郭唐两姓祠堂之处的戏楼遥相互对,一个在西,一个在东。两个戏楼相对,村民传闻对村人不利。因为村中每每死人都是两个,自古到今没有单死的。大家都说是两个戏楼相对的缘故。现在两个戏楼不复存在,村中死人仍然如故,每次死人都是两个,不知何因。
村中祠堂很多,郭、唐、董、孙都有。但最旺的还属郭、唐两家。不但有祠堂,还有族谱。特别是郭姓族谱,健全而系统,至今尚存。
张村街姓氏,主要是郭唐两大姓占绝大多数。特别是郭姓人家,人多,字辈清晰,这都是谱谍的功劳。其余姓氏都是少数,特别是张姓,原本只有一户。后來修建二龙山水库,移民搬迁,村内又迁来部分邵姓人家。
以上古有村景,随着年代的变迁,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破四旧立四新,一切古老东西均遭破坏,现仅存寺院中殿、四棵古柏、与董姓祠堂尚存,但房舍年久失修,墙倒屋塌,其余荡然无存。
如今时逢改革开放,经济腾飞,村民物质条件有了很大改善。私家车的兴起,村民为了方便出行,都将房舍建于村边大道旁,村四围楼房林立,大路宽阔,村中古居房舍成了空城。移民新村独占鳌头,此时的古老张村街,扬眉远望,又是一派新的景象!
二零一七年六月夏九吉日
(责任编辑:商州民间文化研究协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