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州民间文化移动版

主页 > 文化交流 >

协会“十年文化成果展演”主题研讨发言之——民间文化研究的成就、问题及对策(一)

协会十年文化成果展演主题研讨发言之

      编者按:商州民间文化研究协会“十年文化成果展演”系列活动已持续报道六期。从今天起,我们将陆续推出在“十年文化成果展演”主题研讨会上,商洛地方文化研究专家学者王林斌、董发亮、黄玉英、刘少鸿、张新中、王书亚、杨高智、张晓平等,以及协会会员代表的发言资料,让广大读者从不同角度对商州地方文化研究工作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以增加大家对地方文化研究的认同感,积极参与和支持商州民间文化研究事业发展。
 
民间文化研究的成就、问题及对策(一)
王林斌
 
      民间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根基与源泉,承载着民众的智慧、情感与生活记忆。深入开展民间文化研究,对于传承中华民族精神、推动文化创新、增强文化自信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民间文化研究取得的成就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商州民间文化研究协会在多个方面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显著成就,为我们深入了解和传承地方民间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今天,我发言的重点是站在全国民间文化研究的角度,谈一下对民间文化研究的成就、问题及对策。
      (一)学术研究成果丰硕。众多文化学者和社团投身于民间文化研究领域,出版了一大批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专著、论文例如在民间文学方面,对神话、传说、故事、歌谣等体裁的系统研究,梳理出了民间文学的发展脉络、地域特色及文化内涵;在民俗学领域,对传统节日、婚丧嫁娶、民间信仰等民俗事项的深入探讨,揭示了民俗背后所蕴含的社会结构、价值观念与民众心理。这些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民间文化研究的理论体系,也为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非遗工作成绩卓著。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也是民间文化研究成就的重要体现。随着全社会对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逐步加大。政府部门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文化遗产保护政策与法规,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的建立,使得众多民间文化瑰宝如昆曲、剪纸、皮影戏等得到了官方认定与保护。各级文化机构、社会组织积极参与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性保护工作,通过田野调查、数字化记录等手段,对濒危的民间文化项目进行了及时地记录与保存,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文化资料。
      (三)普及传承功不可没。民间文化研究在普及与传承方面也发挥了积极作用。通过举办各类民间文化展览、民俗活动、文化讲座等,民间文化走进了大众视野,增进了民众对民间文化的认知与热爱。一些学校和教育机构将民间文化纳入教育教学体系,开展民间文化进校园活动,培养了青少年对民间文化的兴趣与认同感,为民间文化的传承培养了新生力量。
二、民间文化研究存在的问题
      (一)资金短缺。研究资金短缺是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民间文化研究往往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用于田野调查、资料收集、文物保护修复、学术研讨等方面。然而,目前相关研究资金来源有限,主要依赖于政府部门的少量科研经费和部分社会捐赠,尤其是县域社会组织更是紧缺,难以满足研究工作的实际需求。资金短缺导致一些重要的民间文化研究项目无法开展,研究设备陈旧落后,研究人员的培训与交流机会受限,从而影响了研究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二)人才匮乏。专业研究人才匮乏也是不容忽视的现状。民间文化研究涉及领域广泛,需要具备多学科知识背景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才。但目前在高校及科研机构中,民间文化研究相关专业设置较少,培养规模有限,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研究需求。同时,由于民间文化研究工作条件相对艰苦,待遇不高,导致部分专业人才流失,人才队伍不稳定。此外,现有的研究人员在知识结构上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跨学科研究能力不足,难以从多维度对民间文化进行深入剖析。
      (三)创新不足。民间文化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创新不足。部分学者和研究人员过于依赖传统的研究理论和方法,缺乏对新理论、新方法的探索与应用。民间文化作为一种活态的、多元的文化形态,其研究需要不断引入新的视角和方法,如文化人类学中的参与观察法、文化生态学中的系统分析法、数字化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等。然而,目前这些新理论、新方法在民间文化研究中的应用还不够广泛和深入,导致研究成果在创新性和前瞻性方面有所欠缺。
      (四)融合不深。民间文化传承与现代社会发展的融合度不够。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民间文化面临着巨大的冲击与挑战。在研究过程中,如何将民间文化与现代社会发展相结合,使其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活力,进而体现民间文化研究成果的价值,是当前民间文化研究面临的重要课题。但目前的研究大多侧重于民间文化的历史溯源与保护传承,对于民间文化在现代文化产业、乡村振兴、旅游开发等领域的创新应用研究不足,导致民间文化与现代社会发展之间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导致民研成果转化难。
三、民间文化研究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研究资金投入力度。政府部门应充分认识到民间文化研究的重要性,将其纳入财政预算体系,设立专项研究基金,重点支持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民间文化研究项目。同时,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民间文化研究资金的筹集,通过出台税收优惠政策、建立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政府购买民研成果等方式,引导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对民间文化研究进行捐赠与投资。此外,加强对研究资金的管理与监督,确保资金使用的合理性与有效性,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二)加强人才培养。加强专业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民研人才队伍建设。高校及科研机构应优化专业设置,加强民间文化研究相关学科建设,如民俗学、民间文学、文化遗产学等,扩大招生规模,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专业研究人才。注重人才培养的实践环节,通过建立实习基地、开展田野调查实践课程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进一步改善民间文化研究人员的工作条件和待遇,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对在民间文化研究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才给予表彰与奖励,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加强国际国内学术交流与合作,选派优秀研究人员到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进修学习,拓宽研究人员的学术视野,提升其跨学科研究能力和创新思维。
      (三)强化创新。推动研究理论与方法创新。鼓励民间文化研究学者积极关注国内外相关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加强对新理论、新方法的学习与借鉴。在研究过程中,结合民间文化的特点和实际需求,探索适合民间文化研究的新理论、新方法体系。例如,运用数字化技术对民间文化遗产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记录与展示,借助大数据分析挖掘民间文化中的潜在价值和规律,引入文化创意产业理念推动民间文化的创新性发展等。加强学术交流平台建设,定期举办民间文化研究学术研讨会、论坛等活动,为学者和民研人员提供交流与合作的机会,促进新理论、新方法在民间文化研究中的推广与应用。
      (四)强化成果转化。促进民间文化传承与现代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深入研究民间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与功能,探索民间文化与现代文化产业、旅游开发、乡村振兴,以及党史研究,方志编撰,政协文史资料编辑,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掘等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在文化产业方面,鼓励企业挖掘民间文化元素,开发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文化产品,如民间手工艺品、民俗文化演艺、文化创意设计等,推动民间文化的产业化发展。在旅游开发中,注重将民间文化与旅游资源相结合,打造具有民俗特色的旅游线路和景区景点,通过旅游活动传播民间文化,实现文化与旅游的良性互动。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民间文化在凝聚乡村人心、传承乡村文明、促进乡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加强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活动,培育乡村文化品牌,以文化振兴带动乡村全面振兴。在地方志编撰,政协文史资料征编,党史研究资料编辑中注意吸纳民研成果,促进资料共享。
      综上所述,民间文化研究在取得显著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问题与挑战。通过加大资金投入、培养专业人才、创新研究理论与方法以及促进民间文化与现代社会发展的融合等对策措施的实施,不断推动民间文化研究事业迈上新的台阶,进而充分发挥民间文化在民族认同和文化自信中的重要作用,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民间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更大的贡献。

         (责任编辑:商州民间文化研究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