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百年诉古今
时间:2024-11-12 20:48 来源:原创 作者:王巍 点击:次
穿越百年诉古今
——我家的一把老瓷壶
世间万物,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草一木,或者一件器品,都有它在这世上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它们以各种各样的形式体现着自身的价值,有的昙花一现,像一颗流星划过夜空,完成了它的使命。有的经久不衰,平凡或者伟大的履行着它在这个世上的使命!
(责任编辑:商州民间文化研究协会)在我家博古架的醒目位置,摆放着一件普普通通的瓷器,一把梨形白瓷执壶,说它普通,因为它是一件极为平常的生活用瓷,但它又与那些现代普通瓷器有着不一样的地方。这把白瓷执壶,素面无花,通高十五公分,壶嘴至手柄处宽十九公分,壶盖直径七公分,壶口直径七点五公分,底足直径七公分,壶嘴右边一公分处沿壶口至底足有一冲(冲:专业名词,指瓷器有贯穿裂纹,深及瓷胎),一直延伸至底足落款处,瓷壶口沿有磕(专业名词,指瓷器口沿受损,磕碰划伤)。沿冲从上至下,有锔孔十对共计二十个,锔孔左右对称分布,每四孔一组,每组锔孔横向间距一公分,竖向间距四公分,排列均匀,这种锔法属于锔瓷修复中较为复杂的双钉工艺,目前锔钉已失。瓷壶底足落款为手写楷书“江西瓷业公司”六字,落款无圈无章,白瓷壶盖原物已失,现用壶盖虽为后配,也已有五十余年,经过岁月的打磨,这把老壶更加显得端庄沉稳。 据我父亲回忆,他小时候,这把瓷壶壶盖和壶柄由一条铜链子链接,壶身尚有几颗铜锔钉存在,岁月更迭,铜链遗失锔钉脱落,但瓷壶整体保存尚且完好。从我能记事起,曾祖母和祖母就是用这把白瓷执壶来盛放碱面,这是商州人熬糊汤必不可少的材料,壶里面还有一把小铜勺。有一次,我向祖父问起这把白瓷茶壶的来历,他言道:“这是你高祖父置办哈(下)的,过去是茶壶,后来有了缝子渗水就不用了,你看上年人(上年:商州土话,意思是过去的人)过日子多俭省”,我便把这些话默默地记在了心里。 我们先来说说生产这把茶壶的江西瓷业公司,经查询相关资料得知,江西瓷业公司在收藏圈被称为“民国官窑”,是近代影响力最大的瓷业公司,江西瓷业公司成立时间众说纷纭,《景德镇陶瓷史稿》定其于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而据《清档》记载: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江西巡抚柯逢时向清府提议:“振兴工艺,而保利权”,却一直由于资金短缺难以成立。所以具体的成立时间就无法考证,后来经考古发掘,在江西瓷业公司遗址出土了带有“戊申江西瓷业公司试造”铭文标本,以原始物证无可争辩的证明,最迟至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江西瓷业公司就已成立。 历史上的江西瓷业公司有两个重要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以官商合股的形式,由湖北候补道孙延林委办瓷厂事务,设窑于御窑厂内,并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正式投产。此时的江西瓷业公司带有旧时御窑性质,其生产、销售、运营均录于清档,成为名副其实的“官窑”。第二阶段以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祁门贡生康达接管公司为标志,公司由“官办”向真正意义上的“官商合办”过渡。进入民国后,国内军阀割据、内忧外患,公司生产时断时续,举步维艰,处于随时倒闭的风险中。新中国成立后,于同年将其接管并正式更名为“江西景德镇建国瓷厂”。 江西瓷业公司成立后,原御窑厂的窑工画师云集于此,加之文人介入生产设计环节,其产品代表了清末、民国制瓷业的最高水平。主要生产陈设瓷、高级日用瓷,其中,高级日用瓷品种极为丰富。除了传统的杯、碗、盘、碟、壶,还有成套的餐具、茶具、咖啡具,印泥盒、笔洗、笔筒等文房用具,另有帽筒、温酒器、火锅器等。 经过与家中所藏其他瓷器的款式进行对比,我发现,江西瓷业公司的款识,打破了瓷器以往只有帝王年号款和私家堂名款的限制,江西瓷业公司的款识属于当时瓷业界的新事物——公司款。我在某拍卖行网站上找到的同样是江西瓷业公司生产的瓷器,它们的落款有“江西瓷业公司”“江西瓷业公司造”“江西瓷业公司出品”等,字体大多为楷书,有手书体,也有图章款,边饰则采用双圈框、单圈框。款识书写前期十分讲究,后期就相形见绌。随着批量化生产的需要,红彩图章款逐渐增多。我家这把白瓷壶款识“江西瓷业公司”就属于手书楷书款。 这把老瓷壶,据我推测,它可能由高祖父购置于商州本地或者丹凤龙驹寨,众所周知,龙驹寨自古以水旱码头闻名,车船如蚁,商贾如云,正如商洛市方志办杨建国主任在《商州老字号》一书序文中所述:“水走襄汉,陆入关铺,千户成廛,万蹄通货,巨镇也”。景德镇瓷器经丹江水运至龙驹寨,再从龙驹寨倒陆路,沿商於古道进入西北诸地,高祖父可能是在去龙驹寨履行公务之便或者在商州城某家经营瓷器的商号为家中添置了一批景德镇的生活用瓷,我翻阅了《商州老字号》,并未查阅到商州主营瓷货的商号,那么它就可能是某家百货兼营的杂货铺。无论是从龙驹寨或者商州购置,因为所处地理位置的优越性,进货成本低,价格相当于周边地区应该是最便宜的。最保守按公元一九一二年,高祖父四十岁这一年购置该瓷壶,这把瓷壶距今也已经112年,小小的一把壶,它是商州历史上商贸繁荣时期的良好佐证。 中国自东汉时期开始烧制瓷器,但由于易碎,古人摸索出一种修复方法—锔瓷,流行于宋,兴盛于清。锔,音“jū”,古籍《玉篇·金部》中对于锔的解释是“以铁缚物”,《集韵· 烛谓》中则说道:“锔, 铁束物也”。“锔”最早的时候就是用铁钉固定物体的意思。古人说:“没有金刚钻,不揽瓷细活”,说的就是这个锔瓷钻孔。所以说锔瓷是一种复杂的工艺,它需要使用特制的铜锔钉将破损的器物固定,并进行精细的修复,使其重生。锔瓷的工艺要求很高,修复过程中需要根据不同的破损情况采取不同的修复工艺,使器物重生并焕发出新的美,并且成为实用品和艺术品。所以,它又分为修复民间生活用品和修复文玩观赏器物两种类型。按照当时我们家的家境,这把瓷壶损坏后完全可以丢弃重新购置,为什么还要费神请锔匠修补再用,通过这把瓷壶就可以看出先人勤俭持家的精神。至今,这把白瓷壶已经历经六代人,祖父又把它传给了我,我多次小心翼翼的捧在手里仔细端详,仿佛看见锔匠正在全神贯注锔瓷修复的情景。家中建房时,我将它保存在了安全的地方,房子建好后,我又将它摆在家中最醒目的位置。时至今日,它虽然已经失去了实用价值,在别人眼中,它可能一文不值,甚至是一个破烂,但是我依旧把它视为传家宝。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的兴起,锔瓷这一行当再次回到人们的视野当中,并得到进一步发扬,成为非遗进行传承,有机会我一定要请锔瓷艺人对它重新进行修补,将这把有裂痕的瓷壶再次赋予它新的生命,使其有温度有温暖,有瑕疵无遗憾,将勤俭持家的好家风代代相传下去。 (编审 赵国军) |
- 上一篇:致力长篇小说创作,认真讲好商洛故事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