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州民间文化移动版

主页 > 民俗传承 >

民国时期的腰市(连载)——五蝠捧寺根斗湾,十三社里把戏观

民国时期的腰市连载
        ——五蝠捧寺根斗湾,十三社里把戏观

(腰寺镇南堡子山)
      “五蝠捧寺根斗湾,十三社里把戏观。”指的就是四垭岭东坡的地形,从四垭到腰市街头有五只蝙蝠。这一带的土地,片场大,户数多,但分割不规则,地形复杂,犁沟远看,弯得像牛根斗。
      十三社是指十三个村子。根斗湾的关公庙是由十三个村的村民集资修建,名曰:十三社。集资的十三个村庄,从腰市东边由南向北:庙前、王村、闵村、下店子、上店子、薛村、武村、程村、腰市街;腰市西边的村庄由东向西:西里村、任村、秦村(紫峪)、黄川村。
      十三社每年正月举办一次庙会,庙会的主要内容就是演戏耍社火。
      明清时期的腰寺川,民俗文化活跃,几乎村村有祠堂庙宇,年年耍龙灯社火。庙会从小年要持续到二月二龙抬头。社火几乎村村都有,形成跑神赛会的局面,在整个商州地区很有影响。光绪四年,清正廉洁的知州李素,倡办“腰寺十三社南堡子会”,要求腰寺川集中表演,让你一次看个够。从此,打破了一村一会的格局,把传统农耕文化的这一民俗活动,在腰寺川推向高潮。
      腰市、大荆一带流传一句话:“二月二,三月三,清明河里转三天。”说的就是腰市、大荆的庙会。各个庙会,排时间,有名称。
      双戏楼白龙庙:正月十一,开山会。十三社:正月十八,南堡子会。紫峪口关帝庙:正月二十五,关公会。闵村药王洞:二月二,药王会。大荆街清明山:三月三,清明会。所有庙会,会期均为三天。
      大荆的清明会,会址在大荆河滩,实际是沿袭了古代的“上巳节”,也称“女儿节”“桃花节”,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传统习俗。每遇庙会,两台大戏开锣,人头攒动,大荆河里的吃食摊子,就顺着河道摆成了一条长龙。春日融融,暖阳高照,男男女女,虽够不上鲜衣怒马,可也是着红挂绿,兴高采烈。庙里祈福,水边嬉戏。杜甫的“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描绘的就是唐代长安曲江之滨“上巳节”的艳丽之景。文人“雅事”“曲江流觞”的余韵,在腰市、大荆的清明河里,低回婉转,悠悠飘荡了一千多年,经久不衰。
      “上巳节”源于春秋时期,到了晋代永和九年,农历三月三,王羲子与众文友兰亭聚会,“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酒杯置木盘,曲水回环,流到谁跟前,谁饮酒赋诗。一觞一咏,畅叙幽情。推杯换盏中,玉句金章,佳作连连。王羲子乘兴挥豪,欣然作序,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由此横空出世。于是“曲水流觞”的活动,与书圣一起名满天下。到了现代,上巳节渐行渐远,几乎已被遗忘。而在腰市、大荆,“三月三,清明河里转三天”的习俗仍在两川乡民中守持至今,古风古韵,源远流长……
      除了清明会,其他庙会的内容大致相同,都是跑神赛会,乡民们闭门锁户,趋之若鹜,其中规模最大,规格最高者,当数十三社的南堡子会。
十三社区别于其他寺庙的一个主要特点是,既是寺庙,也是腰寺镇的高小学堂。
      晚清清流张之洞之后,新式学堂渐兴,以四书五经为教学内容的私塾渐弱,1919年后在陶行知、蔡元培等人的倡议推行下,稳步兴旺。新学大都由寺庙或其寮房改建,教材加进算数、音乐、历史、自然和手工、体操等。
      十三社的关帝庙在西里村(四垭)北面的根斗湾,坐北向南,分为后殿、中殿和前殿。后殿敬的是关公,中殿前殿是高小学堂。中殿与前殿最初敬的哪些大神就不得而知了,也许有观音菩萨,她是乡民们最喜欢的女神。
      前殿左右两边各有四间寮房,皆老师宿舍。整个院子东西长,南北较短,可分三部分。三大殿是中轴,东西自成一方小院。东院建筑较多,坐东向西,有长长的六间寮房:有厨房,有僧人宿舍,也有老师宿舍。北面与后殿并排,有三间向南的木板楼,楼顶低于后殿,楼下是教室,楼上是学生宿舍。院中心有棵高大的梧桐树。东院南面有一个小侧门,平常的日子里,师生们皆由此出入。
      西边院子很宽阔,紧贴中殿西边,有五间造型别致的房子,挨着中殿的一间更宽,与殿脊等高呈扇形,其余较低。高起的一间,里面是台口西向的戏台子。很显然,这是一座大礼堂,是学生们集会演戏,搞活动的地方。也许是原来庙里住持讲经说法的道场。西院北面是花园,南面则是学生每天出操的小操场。
      对花园里四季的花花草草也许熟视无睹,大家并不在意,只独独喜欢园中一株碗口粗的樱桃树。树身不高,枝叶繁密。“樱桃好吃树难栽”在腰寺川,此树及其少,可谓凤毛麟角。
      三阳开泰,白雪压枝,樱花携着她稚嫩的小叶,一起吐露芳华。待到麦子鹅黄,树下浓阴可乘凉。乘凉是假,偷吃是真。“外看千粒珠,中藏半泓水”哪个顽童不想,摘下三五颗,沾唇咬甜浓。
       
(连载审稿:郭志康) (责任编辑:商州民间文化研究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