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州文化协会 [加入收藏]
商州民间文化
当前位置: 主页 > 民间文学 >

漫话拉林子

时间:2016-07-04 15:53来源:未知 作者:秩名 点击:
拉林子,穿裙子,一脚蹬倒尿盆子!这是清末至民国初期,流传在商州东乡民间的一段顺口溜,折射出了拉林子人,在剧烈的社会变革面前,呈现出的一种矛盾状态,是褒是贬,各有说法。但至少说明一点,拉林子村的人,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是骨子里早有的。 拉林子的村名记
       
 
   “拉林子,穿裙子,一脚蹬倒尿盆子”!这是清末至民国初期,流传在商州东乡民间的一段顺口溜,折射出了拉林子人,在剧烈的社会变革面前,呈现出的一种矛盾状态,是褒是贬,各有说法。但至少说明一点,拉林子村的人,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是骨子里早有的。
    拉林子的村名记载出现较晚,最早见于清末《陝西商州直隶州乡土志》,在水道《丹水》一节中,有这样的记载:“拉林子十五里许,大面河水北来注之”。民国版《续修商县志稿》在河流志中,也有同样的叙述。真正具有权威性的记载,出现于九十年代出版的《陕西省商州市地名志》,在第二章行政区划和居民点里这样写道:据清乾隆十一年寇姓祠堂碑文记载,拉林子村,因村西有白蜡树林而得名,后为了书写方便,改“蜡”为“拉”。清代,拉林子村属于东华里,民国时期,属于东一区东华乡,建国初期成立了拉林子乡,后来统一归建于沙河子乡,也就是现在的沙河子镇。
    拉林子村是一块风水宝地,据当地老年人讲,拉林子村的地形,好似停泊在贾坡边的一叶小舟,船头北枕贾坡,船体上翘,高出地面;船尾南饮丹江,若隐若现,半沉江面;船体西侧,紧贴大面河河谷,由于河水常年冲刷,形成了一道南北走向的大土丘,上面长有一片白蜡树林,拉林子村名也由此而启。这里过去的老房子,大都背靠船帮,坐西向东而建;船体东侧,是贾坡自然延伸出的一道土墹,与西边土丘相对,房子坐东向西,与西边船帮上的住户相对而居;船体中央,是一条长约七百多米,宽约三百米左右的槽型地带,长此以往,由于丹江河床自然沉降,这里就成了村里人的聚集中心,始于乾隆年间的寇氏祠堂就建在这里,成为了村子里的一个见证。
    据寇姓祠堂碑文推断,拉林子村大约于明朝中期立村,最早的土著人有孙姓、张姓、王姓、寇姓、徐姓等。张姓人大约于清朝中后期,迁居原碾子凹乡的仙马坪立村,随后,徐姓人也先后迁往该乡徐沟村居住,只有孙姓、王姓、寇姓人等,则长期居住在这里。现在,拉林子村人口中,寇姓人口占百分之九十多,迁出的寇姓也不在少数,其中有原西墹乡的寇台、寇庄子的寇姓,原看山寺乡的王山、闫墹子、王院村的寇姓,现腰市镇寇村的寇姓,还有迁往蓝田县的一支寇姓等。据九十四岁的寇汉义老人讲:寇姓始祖源于山西大槐树,就在那个年代,山西大地,连年干旱,几料未收,生活在这里的农民,再也无法生活下去,纷纷出外逃荒讨饭。其中有两位寇姓后生,结伴而行,一路讨要,走到河南地界,这时的河南人比山西人生活更加艰难,到处也是乞讨的人群,根本无法落脚。没有办法,两人只好顺着商於大道,漫无边际,边走边讨,继续向西而行。
    一天,当他们走到了一片白蜡树林旁时,突然被这里的迷人景色所感染,林子西边,有一条长年不息的小河,哗哗作响,给这里增加了几分文雅。林子南边,滚滚东去的丹水,一泻千里,奔驰而过,显得豪放大气。东北方紧靠一个大山坡,山水相伴,生机盎然。于是,两人就寻思:我们讨要到什么时候是个头,何不就此落脚,再作他图。就这样,两人住了下来,不知经过了多少艰难困苦,在这里终于扎下了根,生活渐渐有了起色。于是,两人商定,一块回山西老家看看,随便接回山西的老娘。谁知到了山西老家,家里的境况十分凄惨,老娘早已饿死,只剩下老外婆九死一生,还在人世。两人彻底绝望了,断掉了再回老家的念头,带着老外婆,又在村子里叫了两个寇姓人,一同回到了商州拉林子的家。
四人后来各自成家,就成了拉林子村四支寇姓人的开山始祖。接回的老外婆姓潘,潘外婆死后,被四支寇姓人尊为老祖,共同祭祀。由于这支寇姓人可能不同宗,也可能由于辈分上的差异,他们按照四人的年龄大小,分为四门:长门、三门为先来者,二门、四门为后到者。自古以来,四门寇姓人共祀一庙,各自立谱,形成了同源、同姓不同“字”的现象,这在商州家谱文化里也算独具特色。
    拉林子村,人杰地灵,自清中期以来,随着岁月的磨砺,曾出现过不少杰出人物,给这里增添了不少脸面。根据民国版《续修商县志稿》卷十六武试科第表载:寇世敬,乾隆九年(1743)甲子科武举人,拉林子人。此人虽没有被授予官职,但这在商州寇姓人中,堪称中举第一人,实属不易。时隔三年后的乾隆十二年(1746),又有一位寇姓人林川,中了丁卯科武举人,被例授商州千总,成为六品大员,执掌商州一方兵事。由此,拉林子村名声大振,村中修了大牌楼,才有口口相传下来的“文官下轿,武将下马”一说的话题。寇千官大人用过的大刀,一直保存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大炼钢铁的中,被打制成二十五把小锄,作为农具使用,可见寇大人当时的功力。
    民国时期,拉林子村也出了两个响当当的人物,一个叫寇兴周,一个叫寇汉良。寇兴周,小名寇忠顺,毕业于黄埔军校西安分校,也就是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七分校,曾担任国民党商县自卫团副团长,也算是掌控一方的地方军事首长,在民国时期那个乱局中,难免风光一场。另一位寇汉良,毕业于黄埔军校第十四期,住商县城内东南街十八号,曾担任国民党商县军事科长,也有“担任商县副县长”一说,实际掌握着商县的兵力调防大权,也算地方军事要员。至于两个人当年做了些什么,史料记载很少。只有上世纪九十年代出版的《商州市志》卷十四,第二章民国政权,第二节县政府,做了这样的记载:“民国三十四年,依照省颁简化县级机构办法,国民兵团裁撤后,业务分别归于军事科和民众自卫团”。“一九四九年七月初,商县县长杜培霖率县府武装势力向镇、柞方向逃窜,在大沙河被人民解放军全部歼灭,自卫团副团长寇兴周、军事科长寇汉良等被俘”。这段历史记载说明,随着商县的解放,寇兴周和寇汉良两人的政治生涯已宣告结束,但从历史的角度讲,他们在民国时期的枭雄地位却无法替代。
    建国以后,拉林子村的杰出人物更是层出不穷,遍布祖国的各行行业,不乏在位高官、商界巨子、社会名流、时代精英,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像寇江平、寇立法等。寇江平一九三一年九月出生,一九五三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解放初期担任该村党支部书记,一干就是三十四年,为农村的经济发展操劳了一辈子,多次被省、市评为先进个人,一九八二年被陕西省政府授予“劳动模范”称号。同样,寇立法一九二九年十月出生,中共党员,曾任原商州市人民法院副院长,一九八五年被评为全国法院系统“先进工作者”。两人在不同的工作岗位,长期坚守,为祖国的建设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堪称拉林子村人民的杰出代表。
    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高考制度的恢复,拉林子村走出的大学生更是一茬接着一茬,遍布祖国大江南北,他们用拉林子人特有的形式,为国家、社会、乃至个人创造着巨大的财富,书写着个人辉煌的人生。拉林子村的姑娘,也是远近有名,她们不光生得水灵,而且个个勤劳、孝顺,好名声传遍周围十里八乡,当地的小伙子都以能娶到拉林子的姑娘为荣。
    拉林子是古老的商於古道上的一个重要站点,在历史的进程中曾扮演过重要角色,从一个侧面,记录了商州社会古往今来的兴衰、变迁及发展。
过去,出了商州城东门,过了爬楼山,就到了拉林子,这里是商於古道上旅客出入城必经的歇脚点。据民国《续修商县志稿》卷八,交通志县乡道路载:“由县治东行二十里至拉林子,又二十里至白杨店”。在驿递递步哨中有“县城,陈家墹,拉林子,大儿窝”的记载,证明了拉林子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拉林子集市开启于什么年代,没有记载,据推测,这与清中后期,南北二山开始有人居住,促使商州人口大量增长有关。但拉林子集市的迁移时间却有明确记载,上世纪九十年代,由陈永年主编的《沙河子乡志》卷一,大事记里有“清光绪二十年(1894),沙河子集由拉林子移至沙河子街至今”一说。拉林子集迁往沙河子后,这里的“露水集”还长期存在,一直延续至上世纪六十年代。据当地老年人讲:拉林子集市当年十分繁华,每逢一、四、七日,方园四十里内,东至张村寨,西至爬楼山,北至龙王庙,南至上官房的人,都在这里赶集。到了民国初年,这里仍店铺林立,比较有名的店铺有寇汉民的染坊,寇彦发的烧锅加染坊,冀再娃的烤馍炉,寇忍娃的中药房,马江、寇升堂、寇学才的三家骡马店等。据说,那时的集市除交换农具、牲畜外,主要以粮食主导市场,这就产生了粮斗和升子,执掌大斗和升子的人,就是这个市场的主宰,代表着公正和权威。拉林子集的粮斗和升子,后来被送到沙河子街,进而也渐渐的被沙河子集所替代,拉林子集只成为老年人街谈巷议中的一个话题。
    进入上世纪七十年代,拉林子人又美美的风光了一场。“文化大革命”后期,遵照中央“支左、支工又支农”的精神,商县当时仅有的一支武装力量进驻拉林子村,这在那个狂热的年代,有了一直武装力量的支持,可算是天上掉下的一块大馅饼,拉林子人呼风唤雨的日子真正到了。
    那时的热火朝天气氛不说,仅仅三四年功夫,拉林子人在商县武装部的大力支持下,靠着大家的一双手,先后建起了一坊八个厂。一坊:即粉条加工坊。八厂:即机砖厂、林场、猪场、编织厂、鞋板厂、草袋加工厂、粮食加工厂、水产养殖场(包括五个养鱼池和一个养鳖池)。还在村子的西边,一个叫窝浪的地方,改河造田近二百亩,拉林子村一下子简直成了一块人间天堂,真叫周围村庄的人眼红了好长一阵子。
    如今,拉林子村又发达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一个年产值百亿元的大型冶炼企业,落户于拉林子村北的码头上。过去,厂子的大门向东开。前几年,不知什么原因,厂子的大门突然向西开了,直穿拉林子村,与商山水泥厂形成掎角之势,工厂大门前车水马龙,迅速形成了一条商业街,商铺蜂拥而起,来往客商难免歇脚消费,拉林子人又有了赚钱的机会,只不过,这次街道从村子的南边移到了村子的北边,这真应验了一句老话“风水轮流转”。
    二零一二年,商洛炼锌厂进行扩建,厂子周围的三百多户要搬迁安置,安置地点的选择就成了周围村庄的抢手活。这次,拉林子村又先拔头筹,村子西边的二百亩河道改造田,为村里人换回了大把大把的银子,村里人真有钱了,家家的住房盖得青堂瓦舍,街道也变宽了,拉林子村的人真正牛了起来。更何况三百多户居民区的楼房,按照新农村的建设标准,把银子撒的到处都是,天时、地理、人和,都偏向了拉林子一边,拉林子人能不捡几块吗?
   现在,拉林子村和炼锌厂移民安置村连在一起,居住人口近三千人,村子里楼房林立,街道宽敞明亮,商铺到处可见,拉林子的人说话都面带喜色,有了一种满足感。拉林子人是天生的幸运儿,随着沙河子省级重点镇建设的全面铺开,在不远的将来,拉林子人弄不好又会捡到一块金疙瘩。
   
(责任编辑:shanke)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点击排行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