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商州的村——熊耳山村(一)
熊耳山村位于金陵寺镇的西北部,东与石灰窑村,南与铁沟社区、西窑村,东北与麻街镇志愿村接壤。距金陵寺镇政府6.5公里,由原任圪崂村、孙塬村、西岭村、东窑村合并组建,村委会驻地任圪崂村,现有人口1801人。熊耳山村清代属南秦二里,民国属第四区上秦乡五保;1951年属六区(杨斜)金陵寺乡;1953年属十区(刘家庙)金陵寺乡;1954年属杨峪河区金陵寺乡东窑村、西岭村、孙塬村、任村;1958年建立人民公社,属超美公社金陵寺管区;同年11月,为金陵寺公社金陵寺管区;1961年属杨峪河区金陵寺公社;1982年根据国务院关于“一个地区内公社名称、一个县内生产大队名称不重名”的精神,任村大队更名为任圪崂大队;1984年体制改革,政社分设,东窑、孙塬、西岭、任圪崂村均属金陵寺镇;1997年将西岭村并入孙塬村;2018年将孙塬、东窑、任圪崂村合并组建熊耳山村。 熊耳山自古就是岀煤、岀瓷、岀人的地方。 熊耳山煤系地层直覆于五台系灰绿片岩与大理岩上,由火成岩浸入而成,主峰山势峻峭,隔煤层位南北两部,成零乱之窠状矿床,煤质为烟煤,煤层厚一米,宽三百多米,长约数千米。熊耳山采煤业起源于东窑村,东窑村的煤开采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了。明清以来,开采甚旺。民国初年,绅民集股开办公益煤厂,产量丰富,煤积如山,供大于求,暂时休矿,李生平凿山开通抽出积水,恢复采煤。民国二十(1931)年,国民党实业部批准李明义开采烟煤,是为资本家在商县首次投资经营的采煤业,形成了一套严格的炭锅制度:东家聘请大掌柜,大掌柜聘请二头儿、二虎头,二头儿负责率领挖炭工,在掌子面上开采;二虎头负责率领背炭工,将煤运出窑口,分层管理,各负其责。订立规矩,严格执行,多干多得,三天一歇窑,把总把上班情况公布,没完成补班子,如果补不上就折成厘子工。进窑知敬畏,违者必重罚,下窑不高声喧哗,不随意推搡吵闹,头上灯盏添满油,吃喝有度,定时结薪。正月初六至端午、端午至七月半,之后到腊月二十三,一年分为三个一帐苦结帐,实际操作中一般都月月结帐。 解放后,实行公私合营,1955年8月,商县人民政府创建了国营熊耳山煤矿,1956年购买了商县唯一的一辆大型载重汽车,1957年修筑了商熊汽车专用线,1959年国庆十周年,熊耳山煤矿职工文艺汇演获陕西省人民政府奖励,1978年4月22日,熊耳山煤矿一号井北坑道发生瓦斯爆炸,造成七死二伤的恶性事故。改革开放后,集体、个体采煤业一起上,解决了一千多人的就业。任全敏创办的金陵寺公社煤矿,古章卓创办的东窑村煤矿,王齐、王兴民个体挖煤没成大气候。后国家整顿小煤窑,集体、个体采煤业从此停止,国营煤矿改为熊耳山煤业有限公司,吕兆良担任董事长兼总经理。2017年国家产能结构调整,责令小型煤矿关闭,2018年破产,2019年对矿井口永久封闭。 煤炭的开采和东窑村得天独厚的耐火土,带来了传统陶瓷业的兴起和发展。熊耳山的制陶业要经过采土、晒土、碾土、捡石、和泥、踩泥、打泥、搓泥、拉板、制坯、阴干、上釉、晾干、装窑、烘热、烧窑、停火、冷却、岀窑、验货、存贮、销售等多个环节。一般在春夏季制坯,秋冬烧窑,关键的环节有制坯、装窑和烧窑。制坯要求泥软硬合适,泥软不好定型,泥硬易裂缝;装窑时,一个八斗瓮、一个五斗瓮、一个三斗瓮、大套小、口朝下,三个为半合,另半合底相对,6个为一合,两合为一柱,每窑可装五六十柱,瓮底顶部放罐、坛,空隙放小件;炉镗2x3米,烧窑时火候很关键,火大时过熟变形裂缝,火小时夹生未熟,一般烧窑时长为10 ——15天,耗煤8、9万斤。 上世纪八十年代,陶瓷业达到了鼎盛时期,国营商县陶瓷厂,金陵寺公社陶瓷厂,东窑、任村各队都有瓷窑。产品不愁销路,劳动日值高,每个工可达1.5——2元钱,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活穷富决定婚姻成败,很多川道姑娘都嫁到了富裕的熊耳山村,并催发了卖炭、换瓮、打贩挑等商州西南农民独特的工种。上一辈陶瓷匠人古念斌、古念荣、古念杰、古来仓、古光辉、侯庚午、古流仓、侯堂、王英杰、王兴坤早也作古,传人古玉民、古运铎、古永刚、古养民不再年轻,多少时候看到自己的作品,陷入炉火熊熊的火红青春年代的回忆中。后来由于煤炭资源的匮乏,成本的增加,苦重利薄,替代品的出现,农村自来水的接通与生活习惯的改变,传统工艺无创新,商瓷风光不再。1998年歇业。瓷窑坍塌,产品滞销,放在房前屋后,成为一道特殊的风景,证明着商瓷的辉煌。 (责任编辑:商州民间文化研究协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