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访李敬民老师
时间:2023-05-04 06:31 来源:原创 作者:赵国军 点击:次
癸卯暮春,花香满城。丹江两岸,生机勃勃。4月1日下午我与商州民间文化研究协会会长徐刚民,副会长贾军平、寇胜利,会员刘惜一行五人来到城东张村拜访了李敬民老师。听说我们要来,李老师老早就往回赶,在楼门外等候。我们的车子刚在火车道桥下停稳,就见李老师穿得整整齐齐,戴着眼镜,站在路边,右手搭在眉梢对这边张望。由于这次坐的是刘惜的车,李老师一看不像是熟人的车,就没太在意。我们下车一搭话,李老师才放下那只遮太阳的手,高兴地对我们说:“我看不是熟车,还当不是你几个。”他赶快让我们进堂屋坐,边和我们说话,边端出早已准备好的水、茶叶、茶杯、瓜子、花生,嘴里还说:“都随便,你看我就不会招待人。”李老师已经八十三岁高龄了,初次见他是在2021年9月12日《笔墨人生李敬民》一书的首发式上,那时他可能有些激动,一只手有点颤抖。不过这次见他精神矍铄,说话干散,声音洪亮,谈笑自然,让人十分高兴。看到他身体很好,我们就放心了,和他聊天也更加自然随便。我说:“李老师的书法作品获得这么高的赞誉,是我们教师的光荣。”李老师说:“虽然社会上对老师有各种各样的看法,瞧不起,但是我还是喜欢课堂,教的那些学生最喜欢和我聊天,经常到家里来玩,我知足了。”一句朴实的肺腑之言道出了高尚的师者情怀。李老师原来是张村高中的一名数学老师,教书认真,默默奉献,桃李满天下。他的学生有著名作家、大学教授、公司老总、科研专家等,遍布各行各业,成为国家的栋梁。 三尺讲台育桃李,一张宣纸写春秋。李老师爱好广泛,除打鼓、下棋、打球等,教书之余苦练书法,深入钻研欧阳询的《用笔论》,对他的书法创作带来了灵感和创新。李老师的书法以行草见长,自成一体,深得名家赞誉。 李敬民先生书法作品的书写风格与已故世界文化名人齐白石的绘画风格很形似;李先生的毛笔字,笔墨雄浑滋润、造型生动、浑朴稚拙,再加浓色淡色笔画巧妙搭配,构成了书如画,画如书的视觉,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书法风格独特,引人入胜! ——中国书法家协会著名书画家朱梅英 李敬民先生的书法根植他的故乡,功力深厚,基础坚实,特点鲜明、特色分明;区别于其他书法创作的人云亦云,他的每一幅书法作品,都具有很强的欣赏性和独到的感染力,在今天的市场经济,可谓别具一格! ——中国诗书画家网副主席左宏相 李敬民先生的书法,苍劲韧健,独具一格。让人欣赏之余,还品味出中国书法传统的一些更深层次的东西。他的《猴寿图》《鹤寿图》蕴含的东西让人思考,让人反思。在当今市场社会,难得有李敬民先生这样的执着和坚持,向他祝贺! ——书法家石东鳌 走进李敬民老师的书法工作室,展开《金猴祝寿图》,任何一个人的眼前都会闪烁一道亮光,这是一幅和《松鹤延年》图一样,充满智慧灵性的书法创新作品。 这次李老师兴致勃勃地带我们参观了他的工作室。工作室是在二楼西边的两间房子,走进工作室《金猴祝寿图》《松鹤延年》赫然出现眼前,工作室内摆满了书法作品,他一一给我们介绍每幅作品的故事。他说他最遗憾的事是2018年没有到北京去中央电视台领奖,组委会说腊月十四必须到,参加节目录制,并有机会上春晚。那几天很痛苦,心里想去,可是腿摔了行动不便,再加上到了年关,上了年纪需要人陪伴,子女都也脱不开身,最后推辞了。这个难得的机会白白放弃了。腊月十四晚上在家含着眼泪看了电视直播的颁奖晚会。介绍结束后他送给我们每人一幅字,大家激动得不知说什么好。我还专门请李老师给我的公众号“黑山老碗会”题写名字,李老师高兴地立马题写,他说他写字最大的特点是,无论写多少字,多大的纸,他都不折纸。确实如此,李老师提笔就写,一气呵成,令在场的人连连称赞。 李老师首创“沥书”,兼具“猴寿”“鹤寿”等形神兼备的书法作品。1992年《春风化雨千山秀,红日增辉万木荣》荣获全国书法大赛优秀奖,2005年书法《松鹤延年》等被《人民日报》评为一等奖并收藏,2019年荣获新春杯全国书画艺术大赛三等奖,多幅作品被中央电视台《海纳百川》栏目组展播并收藏,是一位颇有造诣的书法家。 李敬民老师德艺双馨,为人纳厚。从工作室出来,我将李老师题写的墨宝放在一边晾干,和李老师继续攀谈,得知李老师刚才是给村里一家子结婚的人家帮忙去了,还没有起席他就回来了,害怕我们吃了闭门羹。说到此我们肃然起敬,八十多岁的老人还满腔热情竭尽全力为乡邻帮忙,怎能不让人感动!他客气地说他年龄大了也干不了啥,就是给写对联,写礼簿子。写对联他自己裁纸,粘贴,连压纸的人都不要,还给总管说我写的字贴到那应该不丢咱们张村的人吧。一句朴实的话语道出了山里人特有的谦逊和真诚。张村一河两岸的墓碑上的字都出自他之手。他为人低调,做事厚道,向他求墨宝,他都欣然提笔,分文不取,这在整个张村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墨迹干了,太阳离西山头只剩下丈把高,聊的话题还未聊完,但时候不早,我们就此与李老师依依话别,一肚子的赞叹、感谢和祝福都凝聚在离别的握手时刻,期盼下次再重逢。 (责任编辑:商州民间文化研究协会) |
- 上一篇:“王一派”十四世祖王槐帧宣统年京学文凭惊现商州牧护关
- 下一篇:《竹林关纪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