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州民间文化移动版

主页 > 文化交流 >

陇上行之——永昌,永昌!

陇上行之——永昌,永昌!

   
永昌,永昌!     
         2020年10月3日,天刚蒙蒙亮,我们起了个大早,准备到十五公里外的东寨镇头坝村寻找喻姓人家。车从永昌县出发,一路向南。西北的早晨是寒冷的,祁连山顶白雪皑皑,田野上牧羊人已穿上了厚厚的冬衣。“天苍苍,地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镜像豁然出现在眼前。几经打听,我们好不容易找到了村委会,与支部书记喻配文一番交谈后,才知道这不是我们要找的喻姓本家。
        头坝村就在祁连山下,我们近距离地接触了祁连山。祁连山属砂岩泥岩土质,酸碱度异常,极不适合树木花草生长,树木鲜见,野草稀疏,但却是真正地经历海枯石烂的原住民,而人类只是后来的过客。祁连山层层叠叠,绵延崎岖,气势磅礴,且疏密相生,组织有序,极富韵律感和层次感,别具傲骨,少了绿意,却多了分钢骨锦绣。空无一人,更添荒凉。
        我们在找金龙坝遗址。开车向南几公里,来到了祁连山保护区,已进入肃南地境,离皇城水库不远,和游客交谈,断定不在这里。返回头坝村,弃车步行。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金龙坝却在东大河流出祁连山的岀山口处,遗址东靠大青山,南侧1千米处为头坝2号电站,西侧250米处为头坝峡口2号烽火台。金龙坝引水工程为明清引水工程,由引水槽、坝体、隧洞、明渠四部分组成。在遗址西岸山体峭壁上,雕刻一尊龙神造像,龙神戴冠宽衣,长衣大袍,衣冠轮廓清晰,有圆形头光。龙神两侧有侍从各一,似书生装扮,一人手持仪杖扇,一人手捧红鲤鱼,侧身恭立,寓示风调雨顺。由南向北开凿的引水隧洞,长38米,高2米,宽1.5米,大家十分惊叹古人这伟大的奇迹。崖壁山顶3块自然卵形大石上,阴刻“维修金龙坝记”3篇,年代分别为"康熙二十八年"“康熙三十一年”“乾隆四年”。该遗址是明清两代永昌人民用水、治水的历史见证。
        时光已到中午,太阳普照大地,我们在金龙坝遗址上吃着从家乡带来的月饼、沙琪玛、饼干、梨、苹果、栗子、牛奶和饮料。周边是一派美丽宁静的风光,伴随着水流潺潺,令人心旷神怡,我们就像孩子秋游野炊。
        我们继续向八十公里外的朱王堡镇下汤村行进,寻找喻姓人家。车在公路上由西向东行驶,平旷的土地只剩下零星的玉米,路边种植的洋葱、菜花、西芹、娃娃菜、西兰花、甘蓝、松花、青芛长势喜人,有机械正在挖土豆,地上装土豆的编织袋堆得满地都是,小麦刚刚露土。很多村社的硬化区上堆着玉米棒子、洋葱、土豆,形成了种植、收购、贮藏、销售一条龙服务。永昌不愧是甘肃的商品粮和油料基地!大片的大麦套油菜,一片碧绿,原来是给牛羊准备的青饲料。收草机将玉米秸杆打包,方方正正,用叉车装上汽车,运到场地上堆放,四棱见线,尤如古城墙,这是牛羊越冬的好饲料。没有麦苋积,怎养大犍牛?我们在公路上看过几千只羊转场的壮观场面。永昌粮食生产不放松,菜、蓄、草产业异军突起。
         灌溉农业发达,我们经过很多以“坝”命名的村镇,如“六坝镇”“头坝村”“二坝村”以至“九坝村",这些村都是当年西路军浴血鏖战,最终被马家军打败,兵败河西,喋血走廊的地方。最难忘1936年11月25日至27日,李先念率红三十八军八十八师的八坝阻击战,歼敌八百余。“战永昌留下未竟志,继征程期待后来人。”让我们领略了那震古烁今、感天动地的英雄史章。
        抵朱王堡镇下汤村,从喻在荣处得知,这支喻氏为明早期安徽合肥在永昌卫司职的喻礼后人。在朱王堡镇吃饭后,沿京藏高速,“大漠孤烟直,黄河落日圆”到达武威,游了西郊公园,下榻西凉宾馆。
        再见了,永昌!祝永昌永远昌盛!
        (待续)


(责任编辑:商州民间文化研究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