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发现的曾祖王槐帧宣统年间就读北京大学的文凭,共有两张。一张为《入学通知书》,黄纸黑字,外加吉祥边框图案,加盖骑缝章。长28厘米,宽10厘米。右题为“王槐帧年三十六岁系商州人”。主题为“今奉 时以京学大监元咨部准入京省大学堂 钦此”。左落款为:“曾祖世济祖思周父义发”。时间为“宣统元年本月吉日喜报”。 另一张为《毕业文凭》,白纸黑字,外加蓝色吉祥花纹边框。长57厘米,宽55厘米。证书上部为梯边形,下加蓝色分隔线。下部为长方形,四角四个圆圈,内写“毕业文凭”四个字样。右题为“钦加三品赏戴花翎特时尽先即补知府特授商州直隶州正堂胡(胡启虞) 为发给文凭¨”。中间内容为“奏定地方自治章程第十一条自治研究所讲授各生以八个月为毕业期等因兹查该生王槐帧系本州人年四十二岁在所第一届肄业期满得毕业分数六十九分应列中等准予毕业除禀报立案外合给文凭须至凭¨”。落款为“右给王槐帧收执”。时间为“宣统二年十月二十六日”,中间加盖商州直隶州正堂官印。文凭编号为“自字第肆号”。 北京大学创办于1898年,初名为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综合性国立大学,也是当时中国最高教育行政机构。辛亥革命后,于1912年更名为北京大学。1937年抗战期间,南迁至长沙,与国立清华大学和私立南开大学组成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迁至昆明,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返回北平(现北京市)。 在这次重大发现中,我曾先后拜询了商州民间文化研究会徐刚民会长等文友。随后,协会及时给我提供了王氏十三世高祖王义发(钦赐寿官)曾被《续修商县志稿》人物篇记载的一段历史。“王义发 □逆之乱,继以蝗灾。山外饥民自咸宁、蒲、临逃至州境牧护关,乞食者甚众,啼饥号寒,惨不忍闻。义发普给。钱食不继,又将房押,借钱九百六十千,尽数施舍。后山外受恩者一百八十余家,公送匾额,以志不忘。光绪丁丑(1877)、庚子(1900),两次大饥,义发捐粮百余石并钱粮三千八百余缗,散给贫民。忘家救难,绅民感置不忘云。”从而使太祖王义发扶贫济困,赈灾施舍的壮举再次被后辈祥知,也验证了王氏户族历代口口相传“民国十八年关中大饥先祖施舍饭”的这段历史事实,为我们商州牧护关“王一派”后人所永远铭记!
巧在芒种节,功德逢世现
“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老我成惰农、永日付竹床。”这是宋代诗人陆游《时雨》的诗句,说的是应时雨水在芒种时节纷纷而至,田野里处处都是农忙插秧人,读后令人感慨良多,催人奋进。一个人只要自己身体允许,就不能甘心懒惰,更不能自我消沉。我退休后,总想着为家庭做点什么,于是就思量着把祖屋的老房子修整一下。回想起获得先祖留下遗物的过程,似乎冥冥之中有一种不可抗拒的灵性在牵引着我,照耀着我。竟使我不由自主地产生一股勇气,一种力量,也是潜意识地、发自内心的一种原始冲动,才把整修老屋的计划纳入了当年的主要工作去实施,整个工程自然、安全、有序地推进着。 6月6日这天,农历为4月22日,是中国传统节气里的芒种节。正午时分,开始拆除老房子,工匠吴师在拆除东山墙时,猛然间发现一个铁制的小盒子从墙的泥皮内滚落出来。他高声喊道,发现宝贝了,弟弟迅速赶到吴师面前,从手里接过这个圣物,小心翼翼地打开略有锈迹的盒子,虔诚地取出内藏的珍品,细细拜读。后经族内遍访,细研甄辩,最后确认为祖父王德茂当年所藏的先祖遗物。 这批珍贵遗物的发现和获得,或者是先祖的灵魂安排。斗转星移,机缘巧合,偏偏就把这个时间安排在芒种节气这一天,意义非凡。也就是在这一年,国家脱贫攻坚战略普惠大地,深入人心,全民重德敬老,构建和谐,盛世中华再现之日,先祖耕读传家,倾其所有,善缘乡里,赈灾济困的功德善举重见天日,重显灵光! 栽下功德树,时变根不朽 积德之人虽无人见,行善之人自有天知。曾祖王槐帧进入第一届京师大学堂就读,将永远激励着后辈子孙。太祖王义发行善积德,扶贫济困,善缘乡邻的事迹,尽管被历史的长河所渐渐湮灭,曾险些被社会遗忘,但他的善举,将永远被镶嵌在历史的长河中,时变根不朽!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在我记忆里,我们一家只能享用东西厢房,主房土改时,东边一间半分给了同性不同宗的一户王姓孤老(雇农),西边一间半分给了涂姓(贫农)。1979年东边孤老去逝,房屋由其堂侄孙卖与涂姓人家。10年后涂姓人家日渐衰微不济,差人一定要把房子卖于我家。言说“物归原主!”我和弟弟经过再三斟酌后就把房子卖了回来。 如今,在这样时、世、事的演变中,王家祖屋就这样失而复得,真令人无比感慨!翻修祖屋时,先祖遗物又重见天日,灵光显世,这不能不说这是一种天意。不该失去的老祖屋,得到了本应是自己的先祖遗物,也算是物归原主吧! 先祖的贤德,必将激励子孙永远前行! 先辈的洪福,必然保佑后人香火永传! (编审:徐刚民) (责任编辑:商州民间文化研究协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