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州民间文化移动版

主页 > 村史乡志 >

父亲的麻溜子

父亲的麻溜子

 
  麻溜子,现代人听起来,绝对是一个生词。明白的人,年龄至少在45岁以上,而且必须是牧护关人。其他地方不种麻,自然不清楚用场。
  父亲的麻溜子,是一段厚铁皮卷制而成,刚好戴在右手大拇指上,神似影视剧里大掌柜的手上的扳指。当然人家的扳指一般是玉制品,咱所说的是铁制品。戴在手指上,也不是很舒服。
  父亲的麻溜子,精光铮亮,纯粹是长期磨制而成,最亮的部位绝对超过铜镜面。但相对暗的部位,还是能看出铁质成分。久而磨制,似乎凹凸不平的粗糙相也相对平顺了许多。
  说起麻溜子,不得不从种麻说起。种麻的过程,非常复杂,正如方言所描述的,“麻烦得很”。要讲好麻溜子的来历,种麻收麻的过程必须一一道来。
  种麻,是一个严肃的事情。不知在二十世纪60年代,那一方科技神圣,总结出牧护关气候严寒,适合于种植经济作物:麻。于是,全乡将最好的土地拿出来种麻。而且,成为贫困地区上交经济作物任务来完成。
  种麻的过程,何其复杂。名如其人,真的麻烦。我曾亲身经历全过程,且熟悉每一道工序,所以可以言说一二。
  先是种麻。不是所有的土地都适合种麻。按要求,必须是最好的旱涝保收土地方可种植。春分时节,正是种麻时候。土地选好后,深翻细耕是第一步,用人工打胡基敲碎土粒,再用带钉耙子(木制框架,下有密植20公分木楔作钉)牛拖磨过,让土疙瘩再小点,然后资深技术人员撒种,那可是讲技术:左手挎斗,右手抓麻籽,按既定线路,有针对性抛撒,既保证籽种的总体用量,又保持区域分布均匀。我操作过,稍不留神,就是一道一道的,很不均匀。
  其次是用拖把磨地,使种子得到覆盖。这个过程,最让我羡慕。因为是牛拉耙犁,绕地旋转。坐在耙犁之上,如同坐雪橇,感觉美极了,可惜我没坐过。出于安全,平时主要是用石块负重,我只能馋涎欲滴地看着技术员脚踏耗犁手拽缰绳甩鞭执驾一往直前!也有极少数时候贪玩的大人坐上面压耙。
  再是锄麻。青苗出来,间苗、锄草、松土是关键环节。一般来说,初苗很稠,真正的种麻以稀为贵。间苗要狠,但太稀产量又不济。所以取舍尽在一念间。要么苗太稠,将来长大麻秆太细直不起腰出现整体倒伏,影响总体产量;要么苗太稀,母麻(籽麻)形同树木,麻皮太厚影响质量。我经历过,找一个小凳,坐地里,用专用锄精减麻苗,要稳准狠。施肥也在这个环节进行,先撒肥,再借助锄草的过程翻土,将肥埋于根下。锄头过处,稀稠豁然。
  下来就到了收花(雄)麻季节。时令也过麦忙,七月暑期,花麻开花播种。授粉期一过,花麻即面临枯死。让花麻在枯前获得收益,尤为重要。因为花麻收获及时,麻质绵柔,韧性好,是经济作物的上乘。从麻林中收割花麻,是技术中的技术。穿行密密的麻林,上有一线天,影影绰绰。微风吹来,麻林晃动,稍不留神,即被转晕。置身其中,不急不躁,寻找花麻,一丝不苟。逮割一抱,割根放倒,在麻林中剪除头絮,用葛藤捆绑顶部,径10一20公分成一捆,送出麻林,捆绑根部,堆积待沤。
  下来的程序就是沤麻。每个生产队都有自己的涝池:长10米宽6米深2米左右,四壁石块彻垒,将绑好的麻捆整齐的顺长对调码放成阵,用方木横压,再用许多大石块压实后,注入清水。水流过大,就是流动的水,达不到沤的要求;也不能浑浊,沧了麻,表皮会有厚泥,影响质量。沤花麻时,天气热,时间短,6至8天即可。而籽麻则皮厚、天寒,沤麻将近十五天。
  下一个程序是晒麻。分两个阶段:先是把麻从涝池中捞出来,解开下边葛藤条,左手上卡抓紧几根麻,右手下边抓几根麻,双手用力提起右手乘势抛撒,让麻杆呈圆形散开站立在地。一捆捆直立如70度圆锥,整齐地排列。待到两天之后,麻皮略干,不怕手滑弄破皮时,二次执行抛撒动作,让圆形扩大成45度的圆锥,如同排排小茅屋,整齐晾晒十多天干透收存。
  关键的时刻就是剥麻,技术要求更高,麻品质量也展示最充分。晒干的麻收回来,便于存储。但最终要变为商品,那是要将皮剥下来的。取一小捆麻,放倒后头枕靠在门槛上,搬一独凳,戴上麻溜子,左手拇指食指攥握从麻根上整齐剥出来的麻,食指中指夹住无头的麻须,麻内皮朝外,外皮朝中心,麻的颜色全凭这个操作。右手执起一棵麻,剥一缕左手拉右手送,直到顶稍。如此反复,直至剥最后一缕时,边送边折断麻杆置于身后捆扎,用于照明引火之用。每次从麻杆上下剥的宽度必须适中,方能保证每一缕麻从根剥到梢。麻的长度是质量的关键因素,所以不能贪多求快,降低等次,得不偿失。
  剥麻的过程,因右手一直要滑动,才能让麻皮与杆顺利剥离。这个过程很费手,稍不留神就会划伤右拇指。据说麻有毒,划伤后很难自愈。于是,麻溜子就成了每个家庭掌柜的必备法宝:防护、省力、高效。父亲的麻溜子,也是需要,不知怎么弄到的,视如珍宝,我们小时候只可在家看玩,不可带出去玩。农闲时节,或寒冬腊月,或阴雨连绵,便是父亲剥麻的季节,很是惬意、享受。
  籽麻收割与花麻大同小异。只是籽麻收割是整片齐割,更重视收集麻籽。因麻籽油属香油系列,且出油率只有24%左右,更显珍贵。当年年终一家只能分得一斤油,要食用一年,只能用筷子醮油炒菜。籽麻主要贡献是产籽榨油,当然生产麻也是附带产品,基本过程同花麻,只是韧性不如花麻,一般用作打绳、扎鞋等粗活计。
  随着土地下户,连片种麻不再成为现实,加之产量低、过程复杂,种麻逐渐退出人们的耕种范畴。后来人们也种麻,但都选在坡地或荒地,与洋芋套种,花麻被拔除抛弃,籽麻也以采籽取油为目的,不再理会麻丝的使用。渐渐地,种麻成为历史,寄托记忆,被束之高阁。
       (编审:徐刚民)

        (责任编辑:商州民间文化研究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