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州民间文化移动版

主页 > 村史乡志 >

母亲(五)

母亲

 
      编者按:值此母亲节到来之际,我们将作者《母亲》一文连载刊发。《母亲》分为外婆家的母亲、初嫁的母亲、勤劳的母亲、中年的母亲、老年的母亲五个部分,文章谈不上精彩完美,但他以朴实无华的语言,向大家讲述了母亲一生的伟大,倾诉了对母亲的真挚感情,歌颂了人间真爱!
 

      世界上,没有哪一位母亲不是伟大的!谨以此文献给含辛茹苦、目不识丁、年逾76岁的老娘……
 
老年的母亲
      随着大哥和我相继结婚生子,三个妹妹陆续出嫁成家,我们的家族越来越庞大,自然事情更为繁杂。母亲已布满白发,一个7口之家,现已繁衍为17口,哪一件事都离不开母亲的操持。年逾古稀的她,犹如一台精力旺盛的机器,依然高速运转,把菜园子四季经营得井井有条,把家庭打理得干净整洁,邻居们人见人夸。
      搬进新家之后,母亲首先要在一楼灶房内盘一个新式柴火灶,还必须安放一大一小两口铁锅。我十分惊奇,心想新房是按照城里单元楼设计的,这种土洋结合,显得不太美观。母亲说:如果你们都回来了,一大家人大锅做饭方便,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母亲的想法十分正确。每当节假日,一家人相聚老家,灶膛里红彤彤的柴火,大锅上热腾腾的蒸汽,家里出出进进的人流,无不显示着这个家庭的兴旺!
      每年端午节,母亲早早洗叶包粽子,煮上满满一大锅,疙瘩火烧上一夜,待到天明,满屋飘香,她捞出来分作五份,给我们姊妹每人一份,引来邻居羡慕和赞许,满足了儿女的口福,留下了儿孙的思念。让我忘不了的是:每当端午,她特意给她的二孙子,也就是我的儿子,专门包几个没有豆子的粽子,用绳子另外捆绑,做了标记,一边包一边喃喃地说:“我欣欣不吃豆子的。”三年疫情,儿子远居德国,而端午节的“没豆子的粽子”,母亲每年都没有终止过。
      母亲种的菜一部分留着自己吃,大多数菜分作五份,送给我们姊妹五个。春季的韭菜,夏季的蒜薹西红柿,秋季的茄子辣子,冬季的大青菜,每当她把这些蔬菜、瓜果送给我们时,大家心里明白:我们吃的菜,其实是吃的一种心思。
      母亲一生十分好客,也喜欢交友,常常是端着饭碗,走东家串西家,走到那里那里嘻嘻哈哈,左邻右舍都喜欢她。每当她做了好吃的,必须用大瓷碗盛上满满一碗,再在上面鼓鼓堆堆加满菜,亲手送给她那些老邻居,然后才乐呵呵回家里和我们一起吃饭。
      不管谁家有人住院,或者到我姊妹家小住,她都主动和左邻右舍拉话,马上就成了朋友,这种与人为善的品德,已经成为我们家里人的一种习惯,一直在传承。
      时光荏苒,岁月苍老,2022年古历8月3日,受尽苦难和温暖的父亲离我们而去,母亲没有眼泪,但我知道她的眼泪是在肚里流淌。她为父亲认真准备了各种陪葬品,放进棺材,特别是父亲爱听秦腔的听戏机,还带着充电器,那一刹那间,我泪如泉涌,心情难以平复。
      父亲去世后,母亲更加憔悴,她不愿和我们一起住,仍然住在老家,守护着他用一生心血,精心编织起来的家。母亲如一根永不熄灭的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儿孙,温暖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今年是母亲76岁生日,我本来提议全家在一起聚一聚,吃一顿团圆饭,但由于我已经“二阳”,大哥也“阳”了,因此就取消了。但我心里十分难受,总感觉亏欠了母亲,即使她电话里反复安慰我,我也仍然惴惴不安。
      我借着“二阳”宅在家里这段时间,想尽力写出我勤劳、朴实、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但千言万语,也无法表达母亲的真爱,文笔有限,母爱无限,仅作留念。
      
      癸卯年四月初二于“二阳”时
      
(编审:徐刚民)
       (责任编辑:商州民间文化研究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