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三)
时间:2024-05-15 06:19 来源:原创 作者:任晓鸣 点击:次
母亲(三) 编者按:值此母亲节到来之际,我们将作者《母亲》一文连载刊发。《母亲》分为外婆家的母亲、初嫁的母亲、勤劳的母亲、中年的母亲、老年的母亲五个部分,文章谈不上精彩完美,但他以朴实无华的语言,向大家讲述了母亲伟大的一生,倾诉了对母亲的真挚感情,歌颂了人间真爱! 世界上,没有哪一位母亲不是伟大的!谨以此文献给含辛茹苦、目不识丁、年逾已76岁的老娘……
勤劳的母亲
在我幼年的时候,我们八口之家,全凭父母亲挣工分养活。一年到头,父母累死累活出满全勤,生产队分的粮食依然解决不了家里的温饱问题。于是,父母把希望寄托在自留地和饲料地上,依靠精耕细作,在减少支出上下功夫。我上小学的作业本,是用曾祖父母去世亲邻吊唁时的黑纸缝制,书包也是母亲亲手缝制的。我们兄妹的衣服,都是老大穿了老二穿,每年分配的棉布票和几斤棉花票,精打细算,缝缝补补,勉强度日。后来子女长大了,缝制的活增多,父母就咬牙买了一台缝纫机,全家的衣物全部由缝纫机缝制,不知多少次夜晚,我一觉睡醒,还是看见母亲背对着我们在缝纫机上做活。小时候每逢感冒,母亲叫我到河边挖点芦苇根,或在河堤上自己刮一些桑树皮二瓤子,再採点紫苏、薄荷等中草药,教我们自己在药锅里熬制,然后喝了治病。 1984年秋,我16岁初中毕业,考入城里的商洛农校。同时,长我两岁的大哥,高中毕业后也考入了陕西师大。在农村,一家能考上两个吃商品粮的人,可是一件了不起的事,父亲给大哥买了一件中山装,给我买了一块布,让母亲给我缝制了一件蹩脚的红卫服,也算得上节衣缩食,以至于到现在,我回忆起这件事,都心里很痛。 即使这样,母亲依然爱着这个家,深爱着自己的孩子。记得孩提时的一个夏日,我们晚上仰望星空,坐在大场里乘凉,听老人讲故事,母亲却不在乎白天上工的疲惫,在家里热锅上做好一大锅饭,用大笼子提着碗筷,把饭送到大场里让我们吃,仿佛她浑身有使不完的劲。 吃穿虽然勉强维系下来了,随着我们姊妹五个慢慢长大,睡觉时总挤在一个炕上,住房问题严峻地摆在了父母的面前。于是父母决定在院子里修建一座长12平方的厦子房,为了省钱省粮修建房子,父母没有叫一个邻居帮忙,他们利用工余时间,自己拉土打墙,一时在全村成为美谈。木匠活靠外爷、姑父和大表哥帮忙,顺利架椽上瓦,建成了三间厦子房。北边是爷爷的土炕,南边是父母的土炕,中间是简单的灶房,彻底改变了一家人居住拥挤的现状。 土地实行责任制后,勤劳能干的父母迅速解决了家里的温饱问题,还有了余粮。通过粜卖粮食,全家人生活大为改观。但是,父母仍然没有丢掉勤俭持家的光荣传统,每年夏收后,别人家的麦秸大多数用作烧火做饭,而我们八口之家的大麦秸堆,靠父母一架子车一架子车,挥汗如雨,沿着蜿蜒地乡间土路,拉到商洛纸厂卖掉换钱。当时,我给帮忙推车去过几次,不说十多里沙土路坑洼难行,不说烈日当空汗流浃背的苦累,刚那候塬村到纸厂一千多米的上坡路,推得人筋疲力尽,咬牙切齿,而母亲每次都跟在父亲的车子后面,使劲向上推,好像是很轻松的事情。 在国家鼓励多种经营政策号召下,父母一边种桑养蚕,一边种香瓜进城卖钱。同时,贷款买貂,养殖貂卖皮,寻找发家致富的门路,改善家庭环境。真正的辛苦,只有他们知道,父母硬是用勤劳的四肢,推动着这八口之家向前发展。也用倔犟的性格,使得这八口之家,没有落在别人后面,更使他们的孩子们,一个个出人头地。 (未完待续) (编审:徐刚民) (责任编辑:商州民间文化研究协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