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州民间文化移动版

主页 > 民间艺术 >

父亲与花鼓戏

父亲与花鼓戏


 
   父亲酷爱花鼓戏,是喜欢到骨子里的那种。
   我们当地牧护关花鼓戏,截然不同于商洛花鼓。它的唱腔比秦腔轻松,比豫剧好懂,介乎于当地孝歌、放牛歌之间,有正规的曲牌、曲调、号子。曾经,我也想整理一下,作为非遗传承,可惜没有一个会唱的人能完整地唱完一本戏,直接失传了。仅凭大家的回忆,我录到的曲调号子就有27种之多,可见花鼓戏的剧种地位。
     我也没法考证,这种当地的花鼓戏源于何种戏曲。我只知道小时候正月的主要娱乐项目就是唱花鼓子,自制家当,自愿义演,最多队里支持给搭个戏台,再筹些油灯汽灯马灯照明。大人小娃都爱看,人人皆会哼唱一段。
   花鼓戏俗称臭(丑)花鼓子,里边多有打荤骂笑之词,女人爱听但没有勇气上台表演,所以唱花鼓戏生旦净丑皆为男性,角色更换频繁。唱戏的服装道具颇为简陋,很多不常用的道具都是临时制作。
     父亲爱唱花鼓戏,尤其爱演旦角。穿着花里胡哨的女戏装,画着浓重的脸谱,随着伴奏打板二胡一齐响起,“日出东海照山川,绣房走出蓝玉莲”唱腔起,扭扭搭搭出将入相。这样的扮相,其实我内心是很抵制的。但忍不住剧情的吸引,总是端坐着坚守到底。
   因为都是自娱自乐,没有报酬,纯属义务公演,所以爱参与的演员就缺乏。邻村的沙台子爱唱的人多,却也经常凑不齐一台戏。韭菜沟最初连父亲在内,也只有三四个演员,父亲只好每年正月去沙台子参演并学习。
     随着学习的深入,父亲掌握了40多本戏。回村后积极普及探索,最终在本村撑起了戏班子,演职人员达到完全本土化。虽然父亲后来受伤弃演,但这个班子还是传承了下来,戏虽不多,却也能出乡巡演,挣点辛苦费。
   随着社会的进步,改革开放的深入,快节奏生活的助推,传统、朴素、单调的娱乐活动,已不能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20世纪80年代初,花鼓戏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现在,会哼唱两句的人,都在五十岁以上,而当初的演员多数已过世,现存的一两个人,只记得调子,戏词全然忘光。眼看着,全民娱乐津津乐道的牧护关花鼓戏濒临失传灭亡。这将是一个很悲哀的事情,却无能为力。我尝试留存,却仅有部分曲调录像而已,完整的本戏怕是再也回不到戏台上了。
     愧对父亲在天之灵,没能使花鼓戏得到发扬光大,反而萎缩消亡,实在令人痛心。
      (编审:徐刚民)

       (责任编辑:商州民间文化研究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