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州民间文化移动版

主页 > 民间文学 >

张公斩龙

张公斩龙

       2021年7月,张德志出版了一本书,名叫《难忘岁月》。书中有一首诗:张公斩龙碑,西山钟鼓声;板桥出三杰,商州尽文明。
       这首诗中,关于“张公斩龙”的故事,在板桥引起了热烈的讨论。这个故事在明朝永乐年间撰写的《张氏家谱》中有详细记载,但此家谱在1966年—1976年文化大革命中已被销毁。同时,在板桥岭子上,于明朝雕刻的,有“张公斩龙”四个大红字的石碑,也在文革中被破坏。
       据板桥清朝乾隆十年和白沟清朝宣统三年的《张氏家谱》记载,张公名叫张化,他的父亲名叫张渍。张渍是元末明初敕封的“忠勇王”张元喜的次子。
       张渍于明朝洪武年间从夜村迁居板桥。当时的板桥村是一片马莲滩,腰市河每发一次洪水,龙嘴湾以上是一片水乡泽国,大批土地或房屋被淹没。同时进出板桥村只有一条沿河边的小道,洪水来时,也被冲垮。那时,大荆、砚川、连湾、袁河的人,到板桥村来,要从两岔河上村前,绕过黄雀山,转过龙嘴湾,多走十里路才能到板桥。那时候的板桥岭子是一条山,没有路。
       为了防御洪水和打通道路,张化就带领着五个儿子,长子双壁、次子叶壁、三子玉壁、四子正壁、五子端壁,先治理河道,修筑大堤,引水入河,再从板桥岭子挖山开路。据传说,板桥岭子是一条龙的脖颈。父子六人白天斩,晚上又长,无奈就黑白不停的斩。斩着斩着,石缝里就流出了殷红的血,可张化父子祭天祭地后,终于斩断了龙勃颈,把路修通了。从此,经岭子进出板桥村就有一条既宽敞又便捷的大路。
       当地群众感激不尽,为了纪念张化父子六人治水、修路的巨大功绩,就在板桥岭子上雕刻了《张公斩龙》四个大红字的石碑。遗憾的是,这座具有重大历史文化价值的石碑,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破坏了,但“张公斩龙”的故事永远在板桥群众中传颂。
       本期执行编辑:郭志康

(责任编辑:商州民间文化研究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