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州民间文化移动版

主页 > 宗教寺庙 >

闻名遐迩两水寺

闻名遐迩两水寺

 
      在商州大地,古老寺庙众多,但以寺庙命名为乡镇名称的则为数不多,过去只有看山寺、金陵寺、两水寺、火神庙、岳王庙五个乡镇,为了探觅这些古老寺庙文化,我们商州民间文化研究协会再次走进了塔寺沟。
      在洞底村龙崖寺实际勘察之后,我们车辆在路经村前一条通村灌溉渠时,看到了几位妇女正在一块石碑上洗衣服,便立即下车观看。这块石碑很厚很大,正面字迹被压在了下面,因而无法看到碑文内容,只能和那几位妇女聊了起来,据她们讲,这块石碑是从两水寺中学寺庙里搬运来的,不仅这一块,上面渠上还有几块,在水渠上面已经躺了几十年了。当听到这几块石碑是当年两水寺庙上石碑时,我们的兴趣一下子被提振起来了,车子直奔两水寺村。
      两水寺村距离乐园沟口312国道十华里,是塔寺沟两水交界的汇合点,一座大山从这儿延伸至流岭山巅,将一条沟一分为二,东边为正沟,西边为西沟。两水交汇处过去建有一处大型寺院,故名两水寺。新中国成立以后,两水寺这所古老寺院分成了两院,一院为乡政府办公场所,一院为乡级初中学,并在寺庙周围建起了乡卫生所、供销社、综合厂等,成为两水寺乡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儿的初级中学是我当年完成初中学业的母校,可如今离别母校己经四十多年了,现在不知变成什么样子。怀着一棵渴望故乡的心情,我们踏进了两水寺乡政府和学校的院子。令人遗憾的是,这里的古庙己不复存在,当年的乡政府隶属于夜村镇,初级中学并到了白楊店中学,原来乡政府和学校的房屋卖给了当地群众,院子零乱不堪。


 
      原乡政府院子,眼前被一片片食用菌大棚所占用,后边坡跟三间旧房还保留了原貌,大门上面“会议室”三个字还醒目地留在上边,如今这儿已经今非昔比。学校院子,两水寺初级中学前边的操场,已经成了两水寺村委会办公室,后边的学校也变成了私人住宅。在一处院内,我们发现了一块古石碑,被房主人当作石桌使用。经过现场辩认,有人读出了“嘉靖十七年”几个字意后,大家一下子沸腾起来了,这是至今在商州境内发现的年代最久远的一块石碑,文化价值十分珍贵。
      这时房主人见我们几个人议论石碑,也主动过来打招呼,我抬头仔细一看,这不正是我的小学启蒙老师孙喜民吗?几十年了,还真认不出了,我说出了我的名字,孙老师高兴地说:你就是芋园的党苏怀,我在你们村寺沟那个文王庙学校教你时,你还是一个刚入学的小学生,如今都退休了。交谈中得知孙老师今年已经八十多岁,在白楊店中学退休,他是两水寺村人,住在这个寺庙的河对面,因隔着一条河,出入不方便,后来就把这个闲置的学校买下了。
      紧接着,孙老师给我们讲起了两水寺的来历。两水寺古名叫玉皇寺,原来有几十间寺庙挨坡跟一字排列,每六间一个院落,学校东边院落还有三间戏楼,乡政府西边六间院落有橱房,橱房内有一口水井,泉水特别旺盛。古寺庙建筑风格独特,两边山墙和后墙为石头水泥浆砌,前墙门窗全部为木枓雕刻成的莲花牧丹和瑞兽图案。屋脊四角跷檐挠角,屋顶古色小瓦连成一片,浑然一体。寺庙始修于什么年代已无从考证,现在这里保存的是一块不完整的碑石,另外三块碑石被洞底村人棚在了水渠上面,当成了石桥,以方便路人。
      两水寺塔寺沟因这座玉皇寺而驰名,又因与山阳县火神庙隔岭相邻,这“一寺一庙”两个乡镇,在商洛地区确实很有名气。玉皇大帝,又称玉皇天尊,是道教神话中主宰万物生灵的大神,上管三十六天下,下管七十二地狱,法力无穷。这里的几十间寺庙内,各尊神主塑像一字排列,特别是玉皇大帝大天尊,身穿九章法服,头戴十二行珠冠冕旈,两傍文武百官手持玉笏,静观三界,洞察万物,十分威武。
      每年正月初九是两水寺“玉皇寺”的庙会日,这天山南岭北的群众都来这儿,烧香拜佛看大戏,十分热闹。据传腊月二十五日,玉皇大帝要亲自巡察,天神有过错则谪其位,地祗有过错则降其职,仙佛有过错则过其尘,鬼崇有过错则灭其迹,君王有过错则失其国,臣僚有过错则加其刑,仕人有过错则削其名,庶人有过错则掠其福。期间,人们抬着玉皇大帝塑像,敲锣打鼓,巡察各村,其场面非常壮观。


 
      两水寺是一个三岔路口交汇的中心,也是过去一条商贸古道,这儿是商州、丹风、洛南通往山阳的必经之地,两条古道通往山阳漫川关,进而到达荆州之地湖北。一条从丹江口前村入口,进入塔子沟,途经洞底、两水寺、庙坪、流岭槽,在翻过流岭到上官坊,经闫村到山阳县漫川关至湖北。另一条从蒲峪沟沿桐木沟、马鞍桥、西沟河、两水寺,翻两水寺对面的海岭、黄槽、芋园、寺沟、于坪、腰庄沟,经火神庙、高坝、漫川关到湖北。相比之下,这条路虽翻山越岭全是山路,但要比走山阳县城近的多,过去肩挑身背做生意人,一般都选择这条捷经,因此两水寺香火旺盛,人流不断,形成了一处天然的商货贸易交流大通道。
      两水寺俗称寺上,方圆几十里的人都把两水寺叫寺上。只所以叫寺上,就是两水寺这所寺庙特别有名气。七十年代,塔子沟内曾有一青年在兰州参軍,认识了一位高干家庭的女子,女子追问男子家庭地址,这位男青年便开玩笑地说“我家住在寺上”。那女子又问“寺上是什么地方,是大城市吗?”男子笑着回答“当然是大城市了”。“北京市、西安市、两水寺么,那可是个大寺呀!”女朋友信以为真,很快确立了两个人的恋爱关系。一次女朋友随丈夫回商洛探亲,车子一下子进入了塔子沟,到了两水寺,看到这个寺不是什么大城市,而是一座寺庙,知道自己上当受骗,但木已成舟,生米做成了熟饭,只好恳求父亲将男朋友的户籍变成居民户口,迁到了兰州市居住。从此两水寺真闻名遐迩,能和大城市相提并论了。


 
      时间过的真快,不知不觉地到了下午三点,我们正起身要和孙老师告别时,孙老师的老伴为我们端上了一篮子刚出锅的热蒸馍。蒸馍透着红糖核桃仁发出的香气,热腾腾,香喷喷,不由得让人眼馋。老人进一步解释说:这是自己地里长出的麦子,通过当地加工成面粉,特别好吃,在主人的一片盛情下,我们每人拿了一个大蒸馍,边走边吃,这才真正体味到前几十年农村过年时年馍那个味道,大家心情特别愉悦,一路笑声随风飘落,今天又是一个收获的好日子。
(责任编辑:商州民间文化研究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