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荆见闻初探(二)
时间:2024-01-07 21:07 来源:原创 作者:徐刚民 点击:次
大荆见闻初探(二)
过去,在商州老年人眼里,北乡里的大荆、腰市永远是商州最有文化味的地方。小时候乡间的“老碗会”上那只言片语,如今成了能够经常随意走动的一块故地,因为那里有我向往的一群故友和民间文化研究资源。记得协会成立之初,老同学杨高智给我介绍了一位大荆朋友,他叫喻荆民。后来老喻就成了协会的副会长,我们民间文化研究协会一群“发烧友”,相濡以沫,已经走过了九年战斗历程,去过最多的地方其中就有大荆、腰市。 那里有清明山的险峻,东峪谷的深邃,红崖寨的秀美,泉村里的温瑞,腰市郭姓和大荆王姓祠堂的厚重,以及那个不知名人家屋檐下的几块老匾,等等,无不牵动着大家的神经。 疫情之后,我们这群六七十岁的老年人,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通过攀登东峪红崖寨试试身子骨,几经波折,最终于10月29日如愿以偿。可当大家溜下海拔1658米的大山后,才有了“一年不如一年”那种感觉。因而,一路上向导王天民介绍的当地那些传说故事,只能暂时被搁置下来。 12月9日,注定是今年即将进入冬月后最后一个最暖和的日子。一大早我和协会理事李根良、刘朝红驱车赶往大荆,与早已等候在那里的喻会长和理事王宏民、闵玉良等汇合,驱车进入东峪,探究雪藏在心中一个多月的待解之谜。
探究麻地寺
麻地寺因地名历史衍化而来,最早叫马蹄寺,也叫麻蹄寺、麻钱寺。康四版《续修商志》卷九 寺观载:“马蹄寺……,俱大荆川。”随后这一名子乾隆版一直沿用。民国版《续修商县志稿》卷十八 祠庙志(附)古祀庙载“麻蹄寺,在大荆川山里。”20世纪90年代,王庆善主编的《商州市地名志》第二章行政区划及居民点 大荆区东峪乡载“麻地寺,相传顺治年间,此地有一寺院,寺内铸造过麻钱,取名麻钱寺,后演变为麻地寺。”总之,麻地寺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 麻地寺遗址位于商州大荆镇东峪村东沟口,寺庙过去建在一块20多亩的农田里。在向导王天民的引领下,我们走进遗址区内进行现场实际探访。寺庙遗址由于受山向、河流等因素影响,坐向不好确定。遗址现场散落有明清时期的砖瓦片、房脊瑞兽铸件,以及柱鼎石、佛龛底座等遗物。在向导的建议下,我们走进了附近一户李姓人家。 说明来意后,这户李姓人十分热情,他拿出了自己多年来在遗址内挖地时捡到的麻钱,足足有100多枚,穿了长长的一大串。经过现场辨认,麻钱大多为乾隆、嘉庆、道光三朝的铜钱,也有部分铁钱。这些钱币除没有清代顺治、雍正两朝外,其余十个朝代都有。令人费解的是,这些钱币中,还有十多枚五铢钱、开元通宝和宋代钱币。 接下来我们来到向导王天民家,由于他家的地也在遗址内,挖地时捡到的大部分钱币都已出售,手中只留有几十枚。经辨认,其他钱币都比较常见,唯有一枚半两钱让人遐想,这枚钱到底是战国半两、秦半两,还是汉半两? 麻地寺是古老大荆川历史演变的一个缩影,富含自然形态的存在和人为因素的塑造,历史印迹深刻。 首先,马蹄寺的“马蹄”与一岭之隔的“马脚”有异曲同工之处。可能是远古地质年代大自然留下的天然杰作,诸如“马蹄”“马脚”“蛤蟆嘴”“马鞍山”等自然印痕。 其次,马蹄寺的“寺”字意比较好理解。佛教至东汉传入中国,历经北魏时期的繁荣,唐代的兴盛,到“三武皇帝”的灭佛,大起大落,庙宇统称为“寺”,马蹄寺应为佛教寺院。 再次,马蹄寺名字演变与汉字读音有关。马蹄寺 mǎ tí sì、麻蹄寺 má tí sì、麻钱寺 má qián sì、麻地寺 má dì sì,四个地名汉语读音很接近,加之夹杂地方方言,就很难分清了。 另外,麻地寺地处大荆东峪峡谷地带高寒山区,平均海拔在1100米以上,适宜种植高寒草本植物麻类,麻的茎皮纤维广泛用作制绳和织布,因此寺庙建在麻地间,故名。 最后,麻地寺应该与传说造钱没有关系。从发现的麻钱品种分类来看,远至秦汉,近到光绪年间,所造钱币时间跨度大,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民间烧香拜佛时施主布施的钱币。 (责任编辑:商州民间文化研究协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