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州民间文化移动版

主页 > 乡土杂谈 >

五十年前我的夜村高中生活

五十年前我的夜村高中生活

 夜村镇地貌一瞥)
       商县 夜村中学是商州区农村三所高中之一,简称“三中"。建于解放初期,地处夜村镇西一公里的药王坪,占地五十余亩,二十余个教学班,是商州城东最大,环境最好的一所全日制公办学校。
       我的高中生涯是在这所中学完成的,那是五十年前的一九七二年春,我从两水寺乡初中考入夜村中学,那时文化大革命己结束,已步入正常的教育秩序,从这年起升入高中是要参加升学考试才能录取。当时我们两水寺初中两个教学班一百多名毕业生,通过考试,最后才有四十名优秀生被夜村高中录取,我们芋园大队只有我和雷永良被录取,当我拿到夜村中学录取通知书,很多人都投来了羡慕的眼光。
       春节过后 正月十六日开学这天,我怀揣着这张红彤彤的入学录取通知书,背着被褥和一布袋干粮,走出襄王沟,小心翼翼地踏上丹江河面上搭建的三根碗口粗摇摇晃晃的木桥,经将军腿村,翻过岳王岭下坡便来到了夜村中学。
       眼前的这所夜村中学地处312国道北,一片青砖蓝瓦恢色建筑的房屋笼簟在白楊柳树丛木之中,醒目的“商县夜村中学"六个白底黑字的牌子挂在校门东侧,校门两边的墙壁上写着毛主席语录,一边为“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一边为“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老式宽大坚厚的两扇红木大门畅开,欢迎新生的到来,我细目观看这座气势不凡的学校大门,又瞅了四周院墙外围通直的一棵棵白楊树,象似一排列队整齐的卫兵,站在四周保卫学校的安全。走进校园,环境优美,树木成荫,用小石头,瓦块及砖头扎成的道路通入操场及各教学班,一排排队列整齐的教室及教职工宿舍墙壁雪白,红色的门窗上玻璃明亮,山墙上的黑板报文图并茂,宽大的操场篮球杆,兵乓球案,排球网,单扛双扛等体育设施一具齐全,还有多处的花园绿地树木,使学校的环境更加靓丽。学校布局合理,依坡而建,随着地势从高到抵,自然地分成了四个台阶。第一二台阶地型平缓,前边为操场,鱼池,操场后边为三排并列的教室。第三台阶为大门正中,排列的有门房,校长办公室及会议室,教导处,排列整齐的教职工宿舍。最后一台阶最高,有水房,三间教职工灶房和五间高大并带三个大烟筒的学生灶房及后勤部教职工宿舍。各台阶都有台阶踏步相连,很有层次感。
       我来到学校大门正中的会议室门前,一眼看见几张红纸贴在墙上的新生分班名单,我被分在了二班,教室就在操场前,沿西向东排列一,二,三,四班。我们一班二班为一栋房屋,中间隔一水渠及绿化带,三班四班为一栋房屋,前边是宽大的操场。我们二班的学生来自原夜村区七个乡的学生,全班50名新生中我们两水寺乡有十名,占全班人数最多。由于七一级,七二级学生没有考试,全部师生一鞭吆全部上了高中。因而七二级就有十个教学班,我们住宿困难,就将我们这届的男生安排住在对面不远的元建寺庙空房内住宿。七二届毕业后,七四届又招收了四个班,由于生源减少,腾出了很多教室和宿舍,我们才从元建寺庙内搬回学校后排的院墙隔壁宿舍住宿。
       我们这届学生幸运的是,考入高中国家是给生活补贴的,我们这届二百名学生是国家计划招生的。每个学生如若所在村的口粮每人不足三十斤,国家补够三十斤,因而我们在出示村级证明时,都让少开多补。国家不仅补粮,还补现金和食油,因而学校有国家补助的这些米面油,每星期都要改善学生生活,中午每吨不是湖涂面,就是油条,杠子馍,有时还要吃一吨红烧肉。到了放学吃饭时,学生就在灶房门前的三个窗口前排起了长龙队列,拿着自已的碗筷,有序不乱地凭饭票打饭,一天两吨饭,但到了晚上上自习结束后,肚子饥只有坐在宿舍床上吃家中带来的干粮充饥然后睡觉。
       我们这届学生处在在教学秩序恢复期,虽然受“学好数理化,照应回家握锄杷”的思想影响,但学校还是注重抓教育质量。校长张志诚是位很严谨的教学管理者,他个子不高,黑瘦言谨,戴一副墨镜,经常手背着在各教室门前巡视检查,有时进入教室,观看老师讲课和学生的学习情况,稍有不好的地方,就严励批评或叫到他办公室训斥,因而不管是老师和学生都非常怕他,使学习风气慰然成风。各科任老师个个都是教学能手,像政治老师段立武,徐孝清,语文老师李曼清,苏平治,数学老师王新民,化学王发亮,农知王永乾,物理郝有民,英语张琦,音乐邵天宏等老师,都在我们心中有极深的影象。特别班主任王新民老师工作责任心强,工作方法妥当,像父母一样善待每位同学,受到大家的非常厚爱。后来他调回他家所在地乐园小学任教,我还专门去看望他,可惜十几年前因癌症晚期留开了人间。为了战备需要,学校还开设了英语课程,我们初接触英语,不会发音,英语张琦老师反复给我们教,但我们还是记不下,有时只得用汉语谐音来记忆。
       那个时代,为了培养又红又专的下一代,学校还要组织学生开展勤工俭学,学工学农学军,每星期都有一节劳动课,我们的劳动课大都安排在白楊店古路峪村学校开办的农场进行。那农场的一百多亩地,都是七一,七二级学生从荒草地中开恳的,我们班分了几大块,全都种了红薯。每年春季遇上劳动课,班长安排我们男生两人抬一桶大粪尿,摇摇晃晃地行走四五里路,经罗公砭穿会峪隧道到会峪村翻岭,才到古路峪农场,那还真够累,走一段路都要停下歇会,到地方满桶的大粪尿摇晃的只能剩多半桶了,然后用这些大粪尿同土沙搅拌一起变为大粪,放在挖好的红薯窝内用士圈起堆来,裁上红薯苗子就好了。到了秋季,我们挖红薯,挖一地的红薯,全部运到农场院内,最高兴的是在农场的灶房里还要烝几大锅红薯,每人二斤分给大家吃,虽然劳动苦,但劳动课午餐起码是免费的。学校不仅办了农场,还在三,四班教室的前面修建了两个大鱼池养了鱼,那鱼儿在池中成群结队地游来游去,争相吃食。还有鱼池旁院墙壁修的那几间猪舍内养的那几头大肥猪哼哼唧唧在圈内转游,看到这些能跑会动的动物都给我们学习带来了极大的乐趣。
       学校的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体育赛事经常不断,文艺汇演,体育运动会,篮球比赛,早上上早操,午间课间操天天不断,其中那八套广播体操课间操在脑海中记忆犹新,什么“上肢运动,冲拳运动,扩胸运动,体转运动,踢腿运动,插腰运动,腑背运动,跳跃运动",现在我还用这套体操在户外运动中锻炼身体。学校后门外还有一大操场,全体师生每清晨都要在这儿上早操,不管是班主任老师还是体育老师都要摧学生按时上操,其中有个班主任老师急于喊到“男生女生后边操场里跑操哩",惹得同学们哈哈大笑。学校灶房的操场南边还有一栋三间舞台,供文艺演出和电影放映,每学期学校都要组织一次文艺汇演,每个班级要有自编自演节目参加,曾记忆我们二班的王定芳同学编导的《姐妹喜晒战备粮》由孔淑慧,孔改盈,汪高芝,代朝霞,王定芳,李芝芳等女生头戴花手帕,腰巾花围巾,手拿小簸箕从舞台两边欢乐地跳着舞步,唱着犹美的调子“姐妺妹喜晒战备粮,又是簸来又是扬,人缝喜事精神爽,备战备慌支前忙…"赢得全体师生的阵阵掌声!
       学校大门外312国道下不足一百米的丹江河是我们经常戏水散步游玩的好去处。那儿的河水清清,树木绿茵,花草芬香,特别在夏季炎热的时节,同学们三五成群自由结伙来到河边乘凉,有的脱掉鞋子,挽起裤子下到河中摸鱼捉虾,有的脱掉衣服下到河水深的潭中游咏,有的在河岸边柳荫树下聊天,有的女生在河边的石头上洗衣服,经常不注意被有的男生溜在后边扔个石头溘起的水花遍布满脸全身,遭到这位女生漫骂一声而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我们上初中和高中,正是“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的时代。因而两年的高中学习生涯,就很短结束了,大家依依不舍地的离开了夜村中学这所难以忘怀的学校。可在这所学校使我们不仅学得了深层次的文化科学知识,也更加为我们今后的人生成长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虽然我们这届学生全部都回在了各自的乡村,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可在这广阔的农村天地,我们都发挥着各自的特长争做贡献,有的入党入团,当了干部,有的当了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有的复习参加高考上了大学,有的报效国防参军入伍,有的经商办企业成为老板企业家。我们二班原两水寺乡的十名同学就有刘浩良,舒世民,田兵堂,寇福来,舒恩治和我六位同学成长为国家公务员,公办教师和领导干部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为社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现在原夜村区的七个乡合并为一个镇,人口五万多,是目前商州区最大的一个镇,原来的夜村中学的土木结构房屋全部拆掉盖成楼房了,现在校园焕然一新,再也看不到当年的老校舍了。但五十年前在夜村中学读高中这段人生经历永远记忆。

           本期执行编辑:董建刚 (责任编辑:商州民间文化研究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