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山寺溯源
时间:2020-10-26 11:46 来源:原创 作者:山客A 点击:次
看山寺溯源
近代人们看到的看山寺,建于原大面河乡境内的中心山峰老爷山(1453米)脚下一个小山脊上,背靠老爷山主峰,面朝中子梁,坐北朝南,近处东西有小山怀抱,远处周边被四座近1500米高的大山包裹。看山寺主体建筑为沿山脊拾级而上的庭院式古庙宇,庭院门外墹下约80米建有一座戏楼。院内主殿为三间,位于庭院的最高处,主祀观音菩萨。距庭院中心位置大约落差20米左右,有40多个台阶,西侧建有三间僧房。庭院中心的东西两侧,各建有3间寺庙(具体祀奉不详)。前房共有5间大殿,大门开在庭院的东南角。外边是一条至西向东的通山过道,过道下面有一个8米多高的土墹,正好与对面的戏楼相互照应。 看山寺是一个十分古老地方,古时候称亢峪。清末到民国时期,这里一直叫大面河,隶属于东花乡、东华乡,后来一度改成看山寺乡,现隶属商州区沙河子镇管辖。据民国版《陜西通志》卷十二·山川载:“亢峪,在州東三十里。”《续修商志》卷之十·碑记《爁炭碑》宋·雍方賢:“余受檄檢踏爁炭,自黄沙嶺並山東行,經白谷,越大小亢,抵鬰隸、石門諸谷而還。”另据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第0494卷载:“亢峪河,在州东二十里,又大小亢。”因此,大面河地区有记载的历史,可能因境内有银厂沟矿产开采,因而要追溯到北宋时期。 “窈窕奇峰垒古台,望秦内外势徘徊”。这是宋代著名改革派人士、写实主义诗人、商州团练副使王禹偁的著名诗句,这里的“垒古台”就坐落在商州城东北大面河乡西侧,又名论古台、擂鼓台等,是大面河境内的四座名山(擂鼓台、老爷山、老野岭、老虎岭)之一。擂鼓台位于崦岭(南山)山脉的南坡,坐北朝南,东临老爷山,西依寨子岭,南出丹江河谷。擂鼓台被周围群山怀抱,被山涧泉水装点,高高屹立于群山之间,巍峨奇险,雄伟壮观。 擂鼓台名字的来历大概与佛教兴衰有关。佛教自南北朝以后,日益昌盛。到了北魏延昌年间(512——515年),各州县共有佛教寺院一万三千多座。相传白雀寺乃汉化观音妙善(俗称三皇姑)出家修行之地。由于有了观音妙善的传说故事,自然而然就有了与之相关的寺庙出现,白雀寺之名也随之被历代沿用至今。在擂鼓台西南侧的山腰之间,至今还有一块几十亩地的大平台,不知什么年代,在这里曾经建有一座大型寺院,叫白雀寺。 白雀寺坐落于擂鼓台的右胸前,成子山午向。据当地人讲:在当时那个年代,这里庙宇恢弘,香火不断,远近有名,僧众达几百人之多。白雀寺的僧众每天除了吃斋念佛之外,还要上山砍柴种地,由于群山环绕,来往有一定距离,僧众之间苦于没有办法进行通知联系,于是就有人想出来一个办法,在擂鼓台山顶上架起一个牛皮鼓,每到吃饭时间,寺庙里就派人上山以鼓为号,通知大家收工回寺吃饭,久而久之,擂鼓台就成了这座山的代名词了。 据说白雀寺被毁后,不知到了什么年代,人们又在擂鼓台东边的老爷山腰上建起了一座寺庙,就叫看山寺。现在年龄大一点的人,还经常把老爷山腰的一块地方叫老庙。至于看山寺到底从什么时候从老庙地址迁往现在的庙址,庙宇规模有多大,还需要进一步去研究考证。 总之,看山寺因佛教兴起而建,又因历史上的一次“灭佛”运动而毁,随后寺庙三易其址,这充分表现了在当地历史上人们对传统佛教的追随,有一定的信众基础,值得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从挖掘历史传统文化的角度去进行旅游开发,进而还原看山寺的历史真容。 (责任编辑:商州民间文化研究协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