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州民间文化移动版

主页 > 村史乡志 >

砚池河有座鲍家大院

砚池河有座鲍家大院


 
      6月26日,我们商州民间文化研究协会支部委员会在赴“袁家沟口红色教育基地”参观学习返程中,我与同车的李秘书长一路一直念叨着砚池河的鲍家大院,车子到了砚池河,经询问找到了在这里开诊所的鲍家后人鲍九洲医生,在他的引导下,我们沿村子七折八拐,爬了几个台阶,最后到达村子的半山腰,从西边的一个小巷子进入了鲍家老宅。
      走进院子,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四水归堂”的老式庭院。院内长滿青苔荒草,门窗木雕油漆脱落,墙体局部外露变形,甚至花砖开始风化,一幅文人墨客笔下“破落户”的镜况。据鲍大夫介绍,原来庭院结构为三进五间三院二十七间房,二、三进西房二楼设有闺房绣楼。整个庄园沿砚池河北岸山势开山,进入庄园大门,一进一个大平台,九步一个台阶,到正庭正好四九三十六个台阶,颇有山西王家大院一些味道,气派非凡,这里当年绝对是砚池河街民居第一宅第。
 
 
      庭院内巨大的柱头、大梁和挑担,全部是光剥树皮,基本是没钵、没砍、没刨的原木。墙裙贴面的雕花青砖纹路清晰、工艺精巧。木格绣楼整面墙体透光,似能看到时隐时现的花容玉面。巨大的硬青条石,经精心雕琢、琢磨,条纹细密。椽子垫砖,屋面青瓦,梁上脊瓦制作考究,还有七尺六寸高的大宅门扇、格子窗件,件件都是工艺品,细观慢赏,越看越好看,越看越有大户人家的那种味儿。
 
 
      一般如此考究的宅第,应该为代代传承扩建、修缮利用,继而延续下来的古宅,但鲍大夫告诉我们,这座庄园先后历经沧桑,四易其主。四百多年前,湖南陈姓大户人家迁徙来到砚池河落户,也不知经过几代人打拼,积累了一定财富,建起了这座庄园。据传:房屋在建设过程中,陈家人专门从湖南老家请来了一个大木匠,开始时主人鸡、鸭、鱼、牛、羊、猪肉满招滿待,后来陈家女主人心想,湖南人出远门回家有带重礼的习惯,就把厨师每天买回来的肉食,拣一些好的拿去晒肉干,准备以后木匠回家时送给他带回去孝敬爹娘。这样就给木匠只能顿顿吃点边角碎肉,一时木匠感到主人慢待了他,越干越生气,就在上梁时使了“过巧”。等他上最后一进正堂大梁时,站在房脊看到后院里晒了许多肉干,于是问陈家女主人:“晒恁么多肉干做啥呀”?主人告诉他,那是给他完工后回湖南时带的礼品。木匠听了后追悔莫及,便在已使过的“过巧”大梁上敲了三斧子,给最后一栋房子解了“法”。但这时前边几栋已盖好的房子他都使了“过巧”,不能一一去解。所以庄园建成后,陈家人晚上刚一入睡,不是听到屋里有脚步声,就是听到房梁有木头断裂的咯嚓声,有时朦朦胧胧还会看到许多小人一绺一绺从柱子上走下来,惊得一家大小夜夜难以入眠。就这样,陈家人日渐衰落,最终只好把庄园卖给了刘家,一家人扶老携幼回湖南老家去了。刘家入住后,随后家境也是日渐衰败,难于维计,又把庄园转售给了鲍家,鲍家一直住到建国初期,那时打士豪、分田地,把这个老庄园的前殿充公,用于当时乡政府办公及小学校舍,其它房子分给了十多户没有房子的贫雇农住了进去,一直沿用到现在。
 

 
      也不知为什么?这些贫顧农住进庄园这么多年,好象依然没有翻身,不说保护旧宅,就连院里荒草都长到膝盖深了,他们对大院很漠然,有一位拄着拐杖的老奶奶以为我们是政府扶贫的干部,颤薇薇哭丧着脸想给我们说什么,鲍九洲告诉老人我们不是扶贫干部,她才离去。大家在房前屋后又是丈量,又是询问,又是观赏,又是拍照,把点点滴滴都记录下来,进行探讨研究。在商洛其它地方,我也看了许多古宅,象柞水的凤镇,山阳的漫川等,凡四水归堂式老宅院,一般院落里都有个水井,聚集雨水,一般民间认为水为财路,聚水就是聚财。广东一帮酒友碰杯,都会高喊“水水水”!也就是喻意来财的意思。而鲍家大院这么宏大的“四水归堂”院落,竟无水井,使我们百思而不得其解。
 
 
      物以缺为贵,随着国家城市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以及陕南移民搬迁工程的快速推进,一个个身边的古村落逐渐消失。但鲍家大院这种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在商洛一带还是十分少见,政府有关部门及村镇组织,应紧紧抓住国家“保护利用”这个政策关键环节,为地方旅游开发做点实实在在的好事情,聘请一些古建筑行业的“新农村规划专家”,结合砚池河八景的自然特色,全方位进行科学规划设计,分项目包装推进,我相信这是个实际惠民的好项目,到时候一定会引来八方金凤凰落户砚池河岸。
(责任编辑:商州民间文化研究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