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州民间文化移动版

主页 > 宗教寺庙 >

金陵寺古刹



 
      金陵寺位于商州西南商熊公路18公里处,距熊耳山4公里,古称上秦川。金陵寺镇因金陵寺古刹而得名,山川秀美、物产丰富、人杰地灵,是商洛的历史名镇,昔日与柞水的红岩寺、杨斜的松云寺、东龙山的东岳庙、城内的大云寺、城西的二龙山古庙、五峪川的歇马殿相媲美,建筑风格和规模仅次于大云寺而远远超过其它寺庙。金陵寺现为金陵寺镇政府所在地,每遇农历双日逢集,是金陵寺人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中心。
    金陵寺古刹地处金陵寺北坡之下,坐北向南,寺河和上秦古道从寺前穿过,骡马队东来西往,交通便利。因为依山傍水,加之东山较高,北坡较低,每当晨曦初露,紫霞浮顶,苍霭横腮,紫气腾腾。金陵寺的名声之所以大,说是沾了明太祖朱元璋的光。
    元末战乱,民不聊生,至正(1341—1368)年间,安徽淮河一带旱蝗连年,百姓饿死倒毙者十之五六。凤阳农家子弟朱元璋的父母兄长半月内相继死去,家破人亡,只好投靠皇觉寺的叔父。然而乱世大灾,皇觉寺被灾民吃得水断粮绝,寺僧随之云流星散,叔侄二人云游乞讨。三年之后,叔父把侄儿又送到皇觉寺栖身,自己到了商州上秦川,见一古庙没于荒草,虽久经旷废,却场地俨然,遂披荆斩棘,除茅结寺,焚香洁戒,修举废坠。这个苦僧就是朱元璋的叔父定慧禅师。定慧禅师崇尚俭朴,热衷民间公益,修官道,筑河堤,插风柳,栽柏树,挖水井。十七年后,投奔郭子兴的朱元璋做了皇帝,遂号令天下人寻找叔父,让其到金陵(南京)享荣华富贵,但叔父不允,只得同意仍在上秦川做主持,朱元璋亲题“金陵古刹”匾额,撰一对联“长空天镜佛陀自在大乘车,高台白云香露永存密宗盘”,并题一牌位“如朕亲临”,字迹端庄古拙,赫然耀目,州官县令遇见均磕头参拜;御赐很多土地为庙产,兼理农耕,一时香火复兴,金陵寺声名远播。
    年复一年,到清嘉庆年间,古刹年久失修,加之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于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三月进行规模最大的重建,现二殿大檩下板垫处有“大清嘉庆岁次丁丑桃月上浣之吉阖社人重修”字样佐证。寺院长老,僧侣俗众,四方乡邻,社会名流,商铺老板集资捐款,踊跃参与,上秦川人全力支持制砖烧瓦,砍伐木料,担运白灰,聘请能工巧匠,设计重建了四进12间大殿及别有韵味的六角钟楼,在东边修建了戏楼一座,僧房一院计20余间,东北有香客宿舍,灶房、碾房、磨房、仓库、牛圈计12间,加上之前留下的古柏和水井,又植竹子,栽了名贵花木,挖了鱼池,从而形成了占地30余亩,殿殿相通,屋屋互连,蔚为壮观的寺院。二殿前有八座石碑,记载着金陵寺重修的历史和各方居士捐赠、建筑的功名。所拆旧料废物再用,在洞坡对面重修庙宇,1967年拆毁,并入寨凹庙,后被熊耳山中学改为校舍,1970年移至东窑村,现已废除,寨凹庙夷为平地,不复存在。
    金陵寺古刹建筑宏伟,设计独特,结构严谨,檐牙尖耸,楼阁环抱,殿内方砖铺地,院庭青石相嵌,曲折长廊,雕梁画栋,色彩显明,壁画典雅,形象生动,泥塑神象,栩栩如生。前殿匾额“金陵古刹”古拙凝重,戏楼上有“莺歌燕舞”字迹凤舞龙飞。每殿格门棂窗,有水墨板画,左边为菊梅二幅,右为兰竹二幅。壁画内容有二十四孝图、《封神演义》等,现仍清晰可辨。
    六角钟楼高一丈八尺,六柱着地,楼顶犹如西安钟楼,聚处如钩,角檐相凑若斗,五脊六兽,古朴大方,精美坚固。悬有一口铁钟,高六尺,口径二尺八寸,上有铭文,铸工精细,六角有小铁钟六个。每逢初一、十五,长老撞钟,声音浑厚、悠扬,上秦川各社几乎都能听到。金陵寺的戏楼无论是从建筑原理到声学原理,都堪称一绝。金陵寺的全部建筑、泥塑、雕刻、绘画、祭具、碑文、书法,都达到高度境界。
    金陵寺的和尚最多时有十八名,除房屋财产外,有官御、赐送、捐赠、布施、购买土地多处,遍布柞水红岩寺和商州杨斜、麻池河、黑山、管坪、三岔河等地,由历代长老主持,师徒耕种寺东的稻田,较远的土地出租收课,其收入用于庙内主持生活、庙会的全部开支及社会公益事业。
    金陵寺庙会于农历三月三开始,会期三天,大戏三晚二昼共五场,唱戏耍杂,吹鼓手助乐,佛界高手身披袈裟吃斋念经做佛事,祈祷太平盛世,热闹非凡,方圆数百里商贾墨客云集,游人流连忘返,善男信女烧香拜佛,求子乞财,许愿还愿,虔诚肃穆,络绎不绝。香表齐焚,烟雾缭绕,钟声悠扬,小吃飘香,烟花爆竹,鸣放通宵,磬声彻夜不断,游人整宵不眠。
    同治进士张之洞在光绪二十四年(1898)提出“新学”之说,主张各地利用寺庙房产开办书院。清末,商州劝学所成立,宣统二年(1910)修建了金陵寺初等小学堂,从此金陵寺民风开化,人才辈出,群星灿烂。民国十一年(1922)地方绅士闫建勋创办了上秦高等小学校,民国二十九年(1940)改为上秦乡中心学校,出现了教师和僧人共存的局面。解放后金陵寺回到了人民政府手中,1952年上半年,商洛专署报经陕西省教育厅批准,在金陵寺创办了商县初级师范学校,学制三年,招收高小毕业生。4月,将1951年7月在二龙山古庙创办的商洛初级师范速成学校并入,8月省教育厅指示,商县中学师范部与商县初级师范学校合并,成立陕西省商县师范学校,9月商县师范学校迁回四皓庙,校长由专署秘书李正文兼任。1958年创办了商县六中,1970年2月增加了高中部,从此金陵寺中学成为农村完全中学,从创办至今为国家输送了一大批大中专学生,为当地农村建设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人才。至今,金陵寺镇政府和金陵寺中学仍在金陵寺古刹的地域内办公和教学。
    金陵寺古刹的繁荣和衰败反映了一个社会的侧面。民国14年(1925年)上竹园村古世珍在上秦川招兵买马,发展地方武装,争夺地方势力,和闫建勋多次在金陵寺内激战;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秋天,国民党的一个连队在古刹内驻军,将菩萨、观音、关羽、周仓、方弼、方相神像捣毁,填入鱼池内,后在东乡将军腿涉丹江时,全连人马被洪水冲走;戏楼在1956年古历8月15日发生火灾化为灰烬;1958年,西边僧房、二三进的大殿之间的钟楼和东边的长廊被拆,大钟被毁,炼了钢铁;1968年时有一棵高1.5丈、腰围5尺,春天花香扑鼻,秋天硕果累累的古老木瓜树被砍伐,破“四旧”时,壁画被红卫兵用白灰水刷盖,现时过境迁,部分壁画外露,已恢复了本来面目,石碑、水井因院内升高,现已埋在地下。1973年,农田基建起土垫公路下河北地时,有人挖开一个石条,撬开后有一个一米见方、二米深的天井,内有水池,四壁有24个小洞,放有瓷罐、瓦罐和1.2尺长、9寸宽、8寸高的瓷匣,内均放有骨灰,当时无人重视,使其毁坏,骨灰是火葬或土葬迁埋,至今已无人知晓,留下了千古之谜,古墓群在今金陵寺计划生育服务站地址内;古寺犹存,四进大殿仍屹立在镇政府和金陵寺中学之间,寺前河堤处有几棵凤柳仍根繁叶茂。大殿年久失修,尤以第三殿为最,前三殿为镇政府所用,一殿为会议室,二殿为仓库,三殿报废,四殿为金陵寺中学仓库,危在旦夕。
    金陵寺古刹的最后两名僧人和一个俗人,三个人三种命运。长老姓张,美鬓长髯,名字不详,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寺庙、佛像和佛经遭到破坏,但只要有僧人,就会有佛寺,张师仍坚持打坐,1950年5月圆寂,终年81岁,被乡人厚葬。民国二十五年(1936)张师收了一个八九岁的小徒弟,名叫陈兴来,河南人,出身很苦,聪明伶俐,张师供其读书,后参加了人民解放军,参加过抗美援朝。凤凡荣是一个俗人,给寺庙做饭,解放后和寺河南村的一个寡妇结了婚,因无儿无女,成了五保户,住在寺庙公路东南的小屋内,度过了一个幸福的晚年,1969年病逝。

(责任编辑:商州民间文化研究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