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湖畔有遗篇
——新塘徐氏先贤群谱录之徐志丙 (青海瞿昙寺外景) 德清新塘徐氏祖籍上虞,遂迁余姚,明成化年间徐昂入赘德清新塘,明清时期曾有九位进士,在朝官员二百多人,位列德清四大家族之首。八世祖志丙公“雍正甲寅举贤良方正,授甘肃碾伯知县,旋擢岷州知州。”在青海留下了 “东风一夜无人见,春满梨花枝上头”的著名诗句。 2019年7月28日,商州刚刚入伏第七天,阳光烧烤着大地,酷暑难耐。晚上八点零八分,我们搭乘k1309次列车,从商洛站出发,开始了我们这次青海历程。孙子今年刚迈入七岁,是入学后的第一个暑假,也是第一次远距离旅行,一路上表现出了只有孩子才有的那种亢奋。 列车拖着沉重的躯体向前疾驰,到了后半夜,西部高原那种特有的凉爽气候悄然而至,诗人韩愈笔下《送刘师服》中的“夏半阴气始,淅然云景秋。”赫然再现。人们的短裙短裤已无法抵御这种清冷,纷纷穿上外套。孩子也玩累了,迷迷糊糊想要睡觉,我只好脱下外套,盖在孙子身上,把孙子抱在怀里,好在爷孙俩抱团取暖,相互借助着彼此的体温,熬到了天亮。 二十九日上午十一点多钟,列车到达乐都站,简单用餐之后,按照事先安排,我们住进了一家宾馆。休息过程中,我不断梳理着这十多年寻根续谱中,遇到的关于八世祖志丙公的各种信息,踏着老祖先的足迹,一点一点去感受碾伯县、城隍庙、西来寺、瞿昙寺、赵家寺、老鸦崖、云林阁、岷州牧等这些陌生名子带给我的荣耀和满足。 (碾伯古城一角) 碾伯古城始建于明洪武十九年(1386),东西长450米、南北宽336米,夯土筑,墙高约10米,基宽9-10米。万历十二年(1584)补加砖堞。二十四年(1956)重修并增设城楼,现存有北城墙。八世祖志丙公三百年前曾被“授甘肃碾伯知县,”在这里留下了斑斑踪迹。 (城隍庙留影) 进入庙内,我首先找到了文昌庙前殿大门一侧记有徐志丙在碾伯县任职的记载。然后对乐都县孔庙筹建委于甲申年(2004)篆刻的大清乾隆西宁佥事杨应琚《重建碾伯县文庙碑记》撰文:“碾邑徐令志丙,闻风奋兴,愿以己奉新其县学,以一人而肩斯任,尤为难也……。”进行拍照留存 。在与工作人员攀谈中,我还了解到《重修文庙碑记》原碑现藏于区博物馆《西来寺》院内。 (西来寺寺门) 走出城隍庙,一直向东,我们终于找到了西来寺。西来寺庙门并不大,进入寺内延右手前行,不一会就看见了靠在西侧院墙边大大小小几十通石碑,经过仔细辨认,我找到了那通制作于乾隆十一年的《重修文庙碑记》碑刻。这通碑刻高约1.7米,宽0.7米,厚0.12米。上有两条盘符在一起的龙型碑帽,中间一块长方形碑面上阴刻有“重修文庙碑记”六个篆体大字。整个碑石精雕细琢,字迹工整。从碑文的字里行间,我深深地领悟到当年西宁道杨应琚对乐都令徐志丙的高度评价。 (瞿昙寺匾额) 三十日早八点钟,我们从宾馆出发,步行到乐都客运站,乘坐去瞿昙寺方向的公交车,于九点多钟到达瞿昙寺,由于早上为了赶车,忘记了吃饭,一路客车颠簸,令人饥饿难忍,特别是孙子更是喊个不停。找到一家饭馆,草草用餐之后,马不停蹄赶往瞿昙寺,在购买了两张参观门票后进入山门。寺院建筑宏伟壮观,十分震撼!参观隆国寺时,在一位僧人的引导下,悬挂于隆国寺门楣上方的几块大型匾额赫然在目。那块大清乾隆岁次丁卯季夏署月吉旦、升任岷州州正堂加一级记录二次徐志丙、分守陕西西宁镇属碾伯营都阃府加三级王森率三百多官兵敬赠的“智种般若”匾额,令我十分满足,字字品味斟酌之后,拍照留存。 (赵家寺门额) 中午两点多,我叫来了一辆出租车,目标地寿乐镇赵家寺。一路闲聊,方知出租车司机是一位土族小伙。到了赵家寺后,由于考虑是赵家的家庙,没有刻意请求当地人去开寺门,只在外围拍了一些照片,留作纪念。探访这里源于2011年《中国土族》发表了一篇题为《碾伯知县徐志丙与息讼歌》的文章。文中提到:“《息讼歌》是青海省乐都县在编撰首轮《乐都县志》时,在乐都县城北寿乐镇境内始建于明代的赵家寺墙壁上发现了《徐知县劝民息讼歌》。” “徐志丙任乐都知县十年期间,重视教育,捐俸修建训导署、文庙、明伦堂、学舍等,亲自为学生授课、批改作业。勤政爱民,捐俸兴修义仓五处,四十多间,带头捐俸修通了老鸦峡栈道,老鸦峡从此可通单骑,为当地老百姓做了许多好事。《息讼歌》是他在封建社会中,通过个人的亲身经历,发自内心的金口玉言。他为官清廉,深得民心,当时的乐都县民风淳朴,社会安定,被誉为“文化县”。” (老鸦崖地貌) 老鸦峡清代之前没有大路,只在湟水北岸的岩壁上有一条羊肠小道,能容单人单马通过。一首“曲径迂回两岸间,斜阳卸影鸟飞还,云垂峭壁青千丈,风波奔流绿一湾。踏破丹梯崖作磴,凿开石锁路为关,当年浪费五丁力,剑阁巉岩只一般。”的《老鸦峡》古诗,是当年清代诗人钱茂才对老鸦峡交通状况的真实写照。 据史料载:“雍正十一年(1733),始凿通仅单人行走的羊肠小道。乾隆十年(1745),碾伯县令徐志丙捐俸修通老鸦峡栈道。”随后在将近二百七十年的历史进程中,经过历代人的多次复修,终于在1956年后,兰青公路、兰青铁路、109国道、兰青高速、兰青复线、兰新高铁,相继建成通车,老鸭峡天堑变通途。 在通往乐都的列车上,我们穿过老鸦峡一号、二号隧道,沿途被乐都的最低点、海拔1800多米的老鸭峡关隘所震撼。如今的老鸦峡,三条公路、两条铁路交叉并行,火车、汽车往来穿梭,这里留下了历代无数仁人志士的不懈努力,也是各个历史时期逐步开通的结果。 (下川口村地貌) 三百年前,西宁道员杨应琚曾夜宿下川口云林寺,第二天忽见梨花如雪,遂赋诗一首:“一夕山风衣倍加,晓来板屋乱鸣鸦。开门惊道满庭雪,细看方知是梨花。”盛赞下川口梨树为白云树,“云林寺”因此得名。碾伯县令徐志丙也曾夜宿云林寺,第二天看到花树重叠,云锦铺地,院子里,巷道里,到处弥漫着芬芳,留下了“河水洋洋世不休,寻芳何必在芳洲。东风一夜无人见,春满梨花枝上头。”的著名诗句,令世人回味。 下川口村历史上除了“民和八景”之一的“允吾梨花”,还有“万亩桃花”,盛产杏子、苹果、西瓜、蔬菜等,是青海省少有的“瓜果之乡”。这里优美的自然环境,淳朴的民族风情,在不断招引历代文人墨客驻足眺望外,也为今天我们的社会生活带来了无限乐趣。 (岷州县城实景) 据志书人物载:“徐志丙,浙江德清人,清乾隆二年(1737),任碾伯县知县。乾隆十一年(1746),调任岷州知府。” “徐任职期间深感碾伯地区人民生活贫苦,文化落后。因此,于乾隆九年(1744),捐奉修建了碾伯县训导署,规定每岁考取文武生各八名,徐亲自向学生训话,要求他们孜孜向学,刻苦用功,争取早进贡学。十年(1745),在学宫侧又修建了明伦堂和学舍,并在老鸦城、冰沟城各设新社学一处。乾隆七年至十一年(1742-1746),扩建碾伯县文庙竣工,西宁道佥事杨应琚撰写了《重建碾伯县文庙碑记》,碑文中有“碾邑徐令志丙闻风兴奋,愿以己俸新其县学,……学成而徐令迁。”由此可知徐对碾伯县学之苦心。” “徐为了减轻百姓春借秋还的高利盘剥,于乾隆九年(1744),建成社仓五处(县城、洪水、老鸦、冰沟、瞿昙)。十年(1745)至十一年(1746),扩建仓房四十间,同时,带头捐款修通了老鸦峡栈道,老鸦峡从此可通单骑。徐在任十年中,兴学校,办泽宫,筑城墙,通栈道,设社仓,为碾伯人 民做了不少好事,为官清廉,深得民心。” 又据浙江《德清县续志》载:“徐志丙,字冠卿,徐绍浜八世孙。雍正六年诏中外官举品行才献可备任使著,徐志丙为御史秘象贤所荐。命往甘肃佐理军需,补碾伯知县,开渠资蓄泄,民勒石以颂,号“徐公渠”,后擢岷州知州,丁母忧,征准噶尔,上官留使办治储胥,以瘁毁卒。” …… (西宁火车站一瞥) 这次乐都探访祖先遗迹活动,我深深地被八世祖在这里留下的勤政为民的功绩所感动,作为他的后世子孙,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一定要在不断感念先祖仁德风范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教育好自己的子孙,让先祖的阴德永世庇佑后人,让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早日实现! (责任编辑:商州民间文化研究协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