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王山村王姓溯源
在距离商州城东北50多里的一个地方叫王山,王山因王姓人最早居住而得名。王山村因生我养我而成为我的故乡。2003年一次意外邂逅,使我与姓氏家谱结缘,因而时间久了,心里老想着一个问题:我住在王山,则不知道王山村王姓人从何而来,那就真有点沽名钓誉的味道了!王山村有人居住的历史不长,大约启于清中期。王山村虽然很年轻,但它是古老商州亢峪的重要组成部分,王山村银厂沟矿产的开采历史,据推测很可能上千年。《续修商志》艺文志·碑记载,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朝廷官员雍方贤在《爁炭碑》中有这样一段记载:“余受檄检踏爁炭,自黄沙岭并山东行,径白谷、白女,越大小亢,抵爵隶、石门诸谷而还。……”由此可见,早在北宋时期,朝廷已经有官员因普查爁炭而经过大小亢,这不排除雍方贤这次亢峪之行,与银厂沟的矿产开采历史不无关系。 2011年后半年,因有筹备编撰《商州古姓溯源》一书的设想,于是开始了走村入户,实际调查采访工作。调查的第一个姓氏就是王山村的王姓。我和文友李根良先生一起,从王山村出发,背上行囊,翻山越岭,从南沟到阎墹子,再从腰缠到南窨,在发展到周边地区,历时四十多天,先后走访七十至九十岁以上老人几十位,其中有王兴西、贾庆芳、刘生新、王玉贤、王木海、王周海、王军民等。一路下来,获取的王姓宗源信息量极少,大都自称为“山西大槐树移民”,不符合明清期间全国移民规律和流动特征。 这年冬季,我把徐氏家族编纂的德清·长安一支《徐氏宗谱》分别赠送给了王兴西、贾庆芳两位老人,后来在民间传阅过程中,被居住在南窨的王玉贤老人所了解,我们彼此见面时,他总是戏称我为“大作家!”。南窨王姓本来是王山徐氏长门的老外家,记忆中上辈人多有来往。由于我与王玉贤老人的侄女同住一楼,彼此之间交往也多了。一次,在闲谈中,聊起王姓人的宗源问题,我随便谈及研究姓氏迁徙的一些方法,当谈到墓碑也可以获取一些家族的迁徙信息,他当时告诉我:我们王氏的祖坟里,也有一块墓碑,但谁也不认识。这句话从此就一直留在了我的记忆里。 在以后的十多年里,我多次曾想试图专门去南窨村一看究竟,但苦于这里通组道路路况一直不好,驾车十分危险,步行又没有合适的机会。加之王姓人对本族人的宗源信息也没有兴趣,引不起足够的关注和重视,因此没有外在的动力支撑,这件事就一直搁置下来了。 2020年,那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搅乱了世界,危害了大家的正常生活。就在这一年,商州民间文化研究协会,适时开展了“抗疫情,强体魄,探古迹”文化旅游登山活动。2020年农历庚子三月十三日清明节第二天,我们登山活动进入了第八站,把目标定在了海拔1240米的老虎岭(景区名称卧虎岭),按照惯例,大家自行组队,自带车辆,自担安全,自备食品,集体行动,会员管理。主要任务是现场勘察老虎岭石灰岩地貌特征,探访研究王山村王姓渊源及遗存古迹,了解老虎岭周边的自然环境特点。 当时,在一位王根性老人的引导下,我们在村西北的竹园里,找到了那块王氏先祖的墓碑,坟墓已经残败不堪,墓碑与碑座自然分离,斜躺在一边。我们现场对墓碑进行了清洗、刮浆、测量、辨认。碑高146cm,宽60cm,厚16cm,墓碑有梅花图案环绕,碑文为楷体錾刻,字迹工整。碑文为“皇清恩荣八品寿官王孔章暨孺人刘氏之墓碑”。据碑文记载:“公行二,讳成言,字孔章,华阴古郡,商於继居。……。”墓碑对研究王山村的形成以及王姓人的宗源信息提供了帮助。王山王姓源于“华阴古郡”,后来“商於继居”,通过这块墓碑,从而揭开了十多年我深藏脑海里的王山王姓宗源之谜,从而佐证了王山村有人居住的历史启于清乾隆中期的判断,王氏墓碑的意外发现,令我十分亢奋! 纵观王山村发展历史,从现存于王院、阎墹子、南窨村的三块墓碑来看,一块阎姓墓碑题为“恩荣寿官阎府君墓碑记”,立碑人为“正纲、正兴率孙根平、士子、五强仝立”,此碑没有文人撰文的记载,立碑时间为“道光元年。”另外两块墓碑,均包含有王姓人的内容,一块题为“马公元配孺人王太君之墓”碑,碑文由“郡庠生员晚生刘廷瑛顿首撰文,郡庠生员晚生任奉真顿首书丹”,立碑人为“孝子永绥率孙述善、述经仝顿首”,时间为“道光八年十二月太簇月中浣”。一块就是题为“皇清恩荣八品寿官王孔章暨孺人刘氏之墓碑”,碑文由“郡庠生学生员眷弟刘廷瑛顿首撰文并书丹”,立碑人为“降服孝子学书、学诗率孙万通、万化顿首拜仝立”,立碑时间为“道光七年岁次丁亥姑洗月上浣”。两块墓碑,都有刘廷瑛的撰文和书丹,可见刘廷瑛其人当时在这一带的文化地位,很值得我们今天的人去学习!去膜拜!也真心期待王山村后有来人! (责任编辑:商州民间文化研究协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