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商州之十一商州的山、岭、峪、峡、谷
时间:2024-05-28 20:29 来源:原创 作者:周俊安 点击:次
漫话商州之十一
按辞典解释,山是地面上由土石组成的隆起部分。所以城里人便把堆起的土堆也叫山——假山,而山里人面对的却是天公神造的真山。商州的山、岭、峪、峡、谷 岭有两说,一说是山脉,山系的称谓。如五岭、秦岭等。 专家讲,秦岭有大广义、广义、狭义之分,大广义秦岭不仅仅是中国大陆的南北分界线,而且是亚欧南北的分界线,这条分界线 东起朝鲜半岛,西经喜马拉雅山直到阿尔卑斯山,大陆板块的形成就把这些地方联系在一起。 广义秦岭是我们通常认为的秦岭,东到河南的伏牛山,西到甘肃的麦积山。狭义在关中则专指终南山部分,在商州则专指商州那一段秦岭。 不管是大广义、广义还是狭义的秦岭,这种岭里都含有许许多多山和岭。另一说是顶端较平、人可通行的山谓之岭。这样,岭又变成山的一种,山有峰而岭无峰,山之峰如利剑直指云天,岭之巅则可任人登攀,牧牛放羊,甚至可以安家落户。 改革开放之初,商洛山因为人为原因破坏,不少山是秃山,岭是秃岭,河水断流地瘠民贫。商州人可没有少受苦!食无粟衣无布奔走他乡者络绎不绝,因之便有商州人自虐曰:“商洛山,有山没有峰,有河舟不行。有官不进京,有地苗难生。有人瘦如猴,有宝却受穷。”那是昔日的写照。但至少“六有”中的一、二、三“有”不成立。商洛山中有峰的山多的是,丹江虽水量减少,但下游仍舟行无碍。商州人历史上、解放初都出过京官。 今天,商洛山山还是那个山,水还是那个水,但辘辘不再是那个辘辘,磨面不再用那个水磨,用上电磨子了。山全绿了,水全清了,温饱问题解决了,商洛的好山好水让商洛人感到骄傲了。 说岭上人可行,是山必有峰。但是如果认为“人可行”就叫岭,人不可行就叫山,也不尽然。如今珠穆朗玛峰人们都一次又一次攀登上去了,北坡上南坡下,所以,山和岭在实际中没有严格的界限,有时把山叫岭,有时把岭又叫山。在商州,这种混叫法随处可见,若你认为老爷岭是岭可直达岭顶,待上去你会发出“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慨叹。而商州的东龙山、丹凤县的凤冠山则可以让你直达其顶跑马,那顶上有历史悠久的古庙、寺塔让你参观,也能够让你把商州和丹凤城周围的景色一览无余。 “南山岭上南山坡,南山坡上唱山歌。唱得红花遍地开,唱得幸福落满坡。”这是唱遍商洛山的一首山歌,这首歌中,山、岭、坡三个山地词汇都出现了。有山有岭就有坡,北坡南坡东、西坡。按解释,坡是地面上斜的部分,所以,坡不是山里人的专利,平原上也有坡,小土坡,大慢坡。不过山里的坡更多而已。下寺坡,上庙坡,割草去松坡,放牛在柏坡,门前有个桃树坡,山后有个兔娃坡。岭也一样,白岭、黑岭、红土岭,北边有个桦岔岭。白岭白,是因为上面有白石头,黑岭黑,是因为岭上有煤矿。松树岭上松树多,核桃岭核桃碰额角。“岭子底”是个村子名,“岭岭子”专指对面坡。所以,山、岭、坡是你在商洛听得最多的名词。 峪,峡、谷在山里其实都是处于山下的水的通道,大通道小通道而已。 群山对峙,连绵不断,中间低处流水,两岸有田地道路,这样的空间叫做峪。如秦岭的终南山,号称有72峪。 峡,则是很窄的峪,如三门峡、三峡,商南县的金丝峡。从商州的黑龙口出山,先要过一道峡,商州人叫“峡里”,车进入峡里,两边是峭壁,抬头只见一线天,石头挂在头上边。车拐来拐去,常有山穷水尽疑无路的感觉,又似那峭壁上的巨石马上要掉下来,这就是峡。商洛山的商州区就有百丈峡、通天峡、石瓮峡等,人走进都会有这种感觉,进入一条峪就没有这个感觉。 峪和峡都是水的大通道,谷是最后要合为一体的两山中间的小通道,所以谷是峪(峡)的儿子,峪(峡)是谷的老子,小谷之水汇入峪,峪中之水汇入河。由蓝关所在的蓝峪流出来的水就入了灞河。 虽然峪、峡、谷皆是水的通道,但在商洛山中,有的峪(峡、谷)有长流水,有的平时无水,但一旦天降暴雨,山洪暴发,这些平时无水的峪、峡、谷便洪流滚滚,掀石拔树。 所以,进山的人一定要注意天气预报,尤其是夏天,山里面说风就是雨,“东边日出西边雨”,你所在处阳光明媚,但上面山上某处一块乌云飘过,便突降暴雨,千沟万壑的洪水,顿时汇聚成汪洋大海一般,奔腾着向下游滚去。下游涓涓细流的河床里,忽然就有了丈把高的水头,这是极危险的。所谓“摧枯拉朽”,“洪水猛兽”,这时你的理解才真正深刻。 山洪暴发,巨树顿时成浮木,房屋顿时无踪影,碾盘大的石头跟水走,更不用说那猪牛狗鸡,浮尸水面,杂草衣被,漂成一片。即使水头不高,山洪不比平原的河水,它落差很大,裹石挟沙,碰撞中让人立脚不稳。若逐流石块正巧碰在腿弯,人便马上跌倒。人常说那儿跌倒那儿爬起来,遇到这种情况你是无法爬起的,只能到老河口见(丹江下游入汉江处)。见到时也是皮光肉净,只剩几根骨头。 当然,去商洛山你不用害怕,只要有当地人陪同,无论是爬山下河,探险访幽,他们有丰富的经验,看云即知道有雨,察雾即判断天晴。遇到任何危险,有他们在都可以化险为夷。 (未完待续) (编审:徐刚民) (责任编辑:商州民间文化研究协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