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勇王”遗风递后人
时间:2020-06-19 06:01 来源:原创 作者:党苏怀 点击:次
“忠勇王”遗风递后人
庚子年六月十四日,商州区麻街镇罗沟张家院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来自陕西省委老干局、陕西省中医药开发研究会、商洛文化文艺界及新闻媒体代表二百多人,共同参与了张家院“初心文化广场”揭幕仪式暨“携手抗疫防病,助力脱贫攻”医疗下乡义珍活动,作为商州民间文化研究协会的特邀代表,我亲历了张家院人这一天的快乐。
张家院初心文化广场,地处商州区麻街镇朝阳村罗沟的大山深处,这里山大沟深,森林茂密,交通不便,祖祖辈辈靠肩挑背扛,勤耕劳作,白天生产生活单调,夜晚黑暗空荡冷清。家乡的这段往事,对于在外创业的陕西医药物流配送中心总经理张涛来说,一直是一块心病。今年疫情期间,张涛逆势而行,决定在家乡修建一个休闲娱乐文化广场,让乡亲们每天在劳作之余,能和城里人一样,真正享受到跳舞唱歌、打牌下棋、陶冶情操、强体健身的快乐,以报答张家院父老乡亲的养育之恩。
经过半年多努力,一个面积几百平方米,有景观凉亭,有体育健身设施,有奇花异草走廊,有科普知识展牌的综合性文化娱乐广场,展现在世人面前。巨大的大理石上,刻有“张家院"三个苍劲有力的金色大字,熠熠生辉。广场周围50米内的三棵古松和几棵老核桃树,交相辉映,点缀着张家院人的美丽田园景色,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世外桃源。看到这里山区少有的自然美景,对于参加这次活动的每一位嘉宾来说,都是一种赏赐,令人感动。
据商州板桥《张氏家谱》记载:“元末敕封为忠勇王的张元喜四门世孙,为板桥张氏,正壁三子,于明成化年间(1464年-1487年)迁居麻街罗沟。”张家院张姓从板桥迁入,板桥张姓又从夜村迁入,夜村街张姓祖籍为山西白水人。因而,夜村张家祠堂其实就是板桥白沟,麻街朝阳,商州城西张坡,北宽坪张河张姓的总祠堂。“忠勇王”张元喜是这些张姓人的共同先祖。这段历史,又一次勾起了当年我在夜村区文化站工作时的一段回忆。
一九八一年夏天,我陪同商县文物管理委员会于树华等人,对夜村区地上地下古遗址、古建筑(包括祠堂寺庙)全面进行普查登记,筛选出一批重点文物列入了商县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夜村街张家祠堂位列其中。这处古建筑地处夜村街正中心,座北向南,面临街道,建筑风格独特,建筑规模巨大。室内雕龙画风,外脊挠椽翘角,墙壁屋面青砖蓝瓦,古朴典雅。院内几棵古柏树,遮天蔽日,高大挺拔。张家祠堂分为古门楼、前殿、献殿、大殿和六间厦房。献殿通向大殿的通道是一处园型的古门楼,两边镶有一幅对联,大门临街两边是两尊石狮和两棵硕大的箭子柏树,大门里边两侧立有两块祠碑。
张家祠堂解放后一直被夜村区卫生院所占用,一九八六年,区卫生院修建改造,一夜之间拆除了张家祠堂的前殿、献殿、门楼及两边厦房。当时我得知后,立即前往制止,才使后边的三间大殿得以保存。张家祠堂也因人为损坏,建筑主体不完整,被移出了文物保护重点单位名单。
夜村张家第一世祖张元喜,祖籍山西白水人,元末被敕封为忠勇王。张元喜原来是朝廷一名武将,武艺超群,他看不惯朝廷内的勾心斗角,弃军从农,移居来到了秦岭以南的偏避之处夜村过上了清静生活。元朝末年,商州社会极为混乱,土匪横行乡里,军阀割据一方,烧杀抢掠,祸害百姓,忠勇王看到这些不法行为,疾恶如仇,为了保住一方平安,他凭借手中的八节御棍,带领四个儿子和家丁,组织地方乡民近百人,迅速平息了地方匪乱。
后来,有一支从河南流窜到夜村一带的巨匪,到处抢劫财物,杀人放火,糟蹋妇女,张元喜带领乡勇子弟,很快平息了这股土匪的祸害。结果引起了这股土匪的疯狂报复,终因忠勇王孤军奋战,人马撤退至会峪张河一带,最后残遭杀头。忠勇王牺牲后,地方官员将这位舍身保护乡民、惨遭土匪杀害的事迹报告了朝廷,这时的元朝江山早已朝不保夕,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彰显张元喜这种舍身为民的牺牲精神,元朝皇帝就敕封张元喜为“忠勇王”,妻室何香玉为诰命夫人,允许张家人在夜村一带修建“忠勇王纪念堂",以昭示路人,忠勇王纪念馆后来就成了张家祠堂。张元喜的四个儿子,除大儿子张浓留足夜村街外,其余三个儿子先后迁往商州板桥、张坡、张河等地居住。
这真是:忆往昔,商州张家人因“忠勇王”事迹而光彩照人。看今朝,罗沟张家院因张涛善举而乡邻受益。
(责任编辑:商州民间文化研究协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