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民间传说九则
时间:2016-06-26 17:16 来源:未知 作者:燕刘 点击:次
1、仓颉留步造“商”字 仓颉在洛南洛河北阳虚山造字之后,因嫌不足,来到丹江源头,自西而东访问乡老。一日,他走到距丹江源头近百公里的地方,被一座锦乡峰峦吸引,即走近狩猎捕鱼人群。当人们知道仓颉造字少而烦恼时,便劝慰道:“一个人识见有限,字要造得多,得造众人商量。”仓颉从而受到启发,随即当众造出“商”字。这“商”字不是一个口,而是三个口。《古尚书》等篆字中的商字就是三个口,表示众人商量之意。由于商字是在山前商量造出的,所以三口之后以起伏的山峦为背景合成商字。为纪念商字的问世,人们便将仓颉留步造字的那座秀丽山峦取名商山(坐落在今丹凤县商镇丹江之南)。其山形颇似商字,特别是大雪初晴,活像一个银镶玉嵌的巨大商字,即《商州八景》之“商山雪霁”。 中国教育鼻祖契,封商后使商国的经济、文化都发达起来,契传位给儿子昭明,昭明又传位给了契的孙子相土。相土具乃祖风,不仅是位英明国君,而且发明了中国第一辆马拉车。商国人本来就善做买卖,有了马拉车,提高了运载量,生意更是越做越红火,人们遂将商国人熟操之业,称作商业。因为商品交换,是以“贝”作为货币流通的,所以商字便由“众口”商变为“贝”心商。《说文》贝部,即保留了“贝”字心的商字。 由于世风变化,一些商人信口要价,单凭一张口字买空卖求,龙驹寨的一位读书人写对联时,首次将商字由“贝”字心变为“单口”心。此后因一些奸商见钱心黑,尽做此没心肝买卖,这位读书人又在过年写对联时,故意写个无心商字。商人们不察其意,反因此字用起来方便,便日益流行开来。 2、大禹治水历商山 大禹治水时,曾“导洛至熊耳”。然历来对“熊耳”之实指尚存争议。一指河南省卢氏县之熊耳山,一禹应是陕西省商州市(古称上洛县)西南之熊耳山。北宋理学家邵雍(字尧夫,号康节),寓居商州城南之天柱山达八年,即持后一种意见,并为此题写了一首《辩熊耳山》的“五律”: 昔禹别九州,导洛自熊耳,东者近成周,西者隔丹水。 熊耳自有两,未知孰为是?书传称上洛,斯言得之矣。 “书传称上洛”,即是禹《尚书》《左传》所说的“导洛自熊耳”,系指上洛县(今商州市)之熊耳山。而且又强调了一句“期言得之矣”,就是说这话说对了。 熊耳水患治理之后,大禹又治水商山。商山,在今陕西省丹凤县城西南7.5公里处,因形若商字而得名。《商州八景》有“商山雪霁”,且因秦末“四皓”(四博士)隐居此山而名噪书史。治理商山水患,要比治理熊耳水患难得多。在大禹正犯愁的当日,有位名真行子(或贞行子)的奇人,为指点大禹治水取得成功,登门馈赠给大禹两部“宝书”:《九畴书》及《灵宝五符治水真文》。大禹正是读了这两部书才将神州划为“九州”,分区疏导,不仅降服了丹江“妖龙”,而且治住了全国洪水之灾。这便是“月儿弯弯照九州”之“九州”的肇端。 后来,和大禹一起治水的契(音薛)因“佐禹治水有功”,被舜帝“封于商,赐姓子氏”。商地古称商国,即契之封国。 商洛人,为祭祀这些古代治水英雄,曾在境内多处修筑“禹王宫”、“契庙”。 3、四皓相聚在商山 四皓,是战国时秦国传授《诗经》的四位博士,即,东园公唐秉,夏黄公崔广,绮里季吴实,角里先生周术。秦始皇焚书坑儒时,四人因见秦政暴虐,怀着“修道洁己,非义不动”的情志,相继隐于终南深山,后同隐商山(以称地肺山,在今丹凤县城西南,秦时属商县),过着“岩居穴处”,采草木这英以充饥的清贫隐逸生活。角里先生初隐在秦岭深山的商南县城北双峰山,本地人民看到角里先生辞官不做,清正廉洁的高尚品德,十分敬佩,遂将先生隐居之“双峰”改称“角山”,称谓至今。 相传,清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六月的一天,商南县知县罗文思信步东门上了东岗(东门外一小山丘),突然发现面前站着一位老翁,红颜白须,神采奕奕。罗问:“老翁贵姓高名?”老翁笑呵呵地答道“角里”。罗又问“家住哪里?”老翁用手指向城北双峰山,转眼间,老翁不见了。罗知县请工匠在见到老翁的地方竖一石碑。碑文横额“北望双峰”,中间为“角里先生隐处”6个大字。右边刻注“先生秦时人姓周名术字元道。 隐城北双峰今角山。”左边注“大清乾隆十三年六月上浣商南县西蜀罗文思立”(石碑现存商南县文化馆),以示尊崇。此传说虽有点奇妙,但与碑文对照,确是该县知县罗文思所立。 后角里先生与其三人联系考察,认为商山地处丹江南岸,山高而不显陡,地阔而易隐身,依山傍水,森林茂密,山青水秀,风景迷人,且盛产商芝等草木本食物,是适宜隐居之地。他们同隐商山后,借山穴建茅舍,日间在弯弯曲曲的深山幽谷中采摘商芝、野果充饥,吟诗作歌(即《采芝歌》,每人一句,上对下联:皓天嗟嗟,深谷逶迤。树林莫莫,高山崔嵬。岩居穴处,以为幄茵。晔晔紫芝,可以疗饥。[四人合言]唐虞往矣,吾当安归?”)倒也无忧无虑,安闲自得。 汉高祖刘邦闻此,曾派使臣进山请四皓出山辅佐,他们认为刘邦“轻士善骂”,拒而不受。四皓先生不贪官禄,高风亮节,博得了世代人们的敬仰。 4、孝爷湾里孝子多 商州市城东35公里的孝义湾,原名“孝爷湾”,其来历故事为同其产“孝义柿饼”一样,闻名遐迩。 相传很久以前,这里居住着一户由父亲、儿子、孙子三代人组成的人家。儿子不孝敬父亲,认为老人年老多病,是个累赘。这些孙子看在眼里,气在心头,总想找机会说服父亲。一天,儿子自制了一副担架,让孙子帮忙,言说抬着爷爷去医院看病。儿、孙俩抬着爷爷,来到丫环崖畔歇息时,儿子对孙子悄悄耳语,要将爷爷同担架一起从陡崖上撂下去,落个零干。这时孙子以为机会已到,便不慌不忙地说:“不,爹爹。这副担架是些作的,不能撂,等将来你也走不动时,我还要它抬你呢。儿子听了孙子的话,大为震惊和羞愧,便说:“快将你爷爷抬回,不能撂了!”就这样儿子又抬回了爷爷,从此万分孝敬,被方圆群众传为佳话。孝爷湾就由此而得名。 5、商山人参与桔梗 很早以前,商山人参和商山桔梗都成了“精”,化为人形,而且长相、装扮十分相似。一群身穿绿袄红裤子的幼童,常常追逐嬉戏于商山山麓花草丛中。 秦末汉初之际,““四皓先生”为躲避秦始皇焚书坑儒,来到商山隐居。这四个老头,读书多,见识广,一看到这些穿红着绿的幼童,便知道是人参、桔梗变的。更奇的是,他们还能辩得出哪是人参娃娃,哪是桔梗娃娃。从此,商山人参越来越少。好多人参娃娃都被“四皓”吃了。人参娘娘害怕在商山再往下云会断子绝孙,便毅然地迁到辽东。此后,东北参便取代商山参成为上乘佳品。人参娘娘率子女搬家前,找桔梗娘娘曾对天盟誓:“绝不泄露人参搬家秘密,如若违背誓言,就黑心烂肝。”的确几百年间,从未违背诺言。 到唐代,唐玄宗生病求药,夜梦服了商山土地进献的药材,第二天果然病愈,便要下旨封赏商山土地和所进药材。谁料,唐玄宗误认商山桔梗为商山人参,准备封赏商山人参。这时,商山桔梗娘娘再也沉不住气了,急忙上殿辩白,说治愈陛下贵恙的是商山桔梗,不是商山人参,商山人参早跑到辽东去了。这句话脱口而出,因违背当初诺言,便开始黑心烂肝(今商山桔梗大多黑心)。唐玄宗当时因判不清此案,也没封商山人参,也没封商山桔梗。只封了务药有功的商山土地为“都土地”(相当都城土地神),并赐王者冕服(给予王子王孙的冠带),建庙于商山怀中,与四皓并祀。 6、哭老婆石声凄凄 在商州石鸠河畔光坪之南山有一块石头,像位老太婆在抽泣。人们说,夜深人静时,还会听到她那悲戚的哭声。那石头就叫“哭老婆石”。相传很早的时候,那里住了户人家,丈夫死了,留有三个儿子,母亲对儿子宠爱至极。她自己受尽千辛万苦,所得的东西,尽叫儿子们享用了。她却甘愿穿破衣、喝稀汤。久而久之,那三个儿子坚信,他们生来世上,就是享福的货。因此他们啥也不做,不拾一捆柴,不挑一担水。那斜线新却很高兴,说她的儿子有出息,是有福之人,日后定会高官得坐,骏马得骑。可那女人老了,干不动活了,三个儿子却没当官,没骑马,还是是不干活,整天好吃懒做,但歪歪主意比谁都多。一天,三兄弟在一起想了个办法,要尽享荣华。于是,三人就行动了:老大去偷米面,老二去抢布匹;老三呢,手脚麻利,就去抓女人。大功靠成,三兄弟正在有里胡作非为,却被夜游神发现了,斥骂道:“你们不劳而获,作恶多端,天理不容。”即报告上司,罚这三兄弟变为猪,立功赎罪。那老婆见自己没了儿子,才知道自己有错,但悔之晚矣,便站在那山梁上,抽抽噎噎地哭:“唉唉唉,悔呀悔——,唉唉唉,悔呀悔——”。 7、王莽商州追刘秀 西汉末年(公元8年),王莽废汉称帝,实行“托古改制”,将全国民间的土地改称“王田”,引发了全国规模的农民起义。刘秀也打出反莽旗帜,组建春陵兵与王莽抗衡。王莽认为起义军中刘秀对他威胁最大,于是亲骑追杀西汉皇族刘秀,以除后患。 相传,刘秀逃出长安经蓝田潜入商州山中,王莽紧追不舍,当到秦岭尧关时,适逢众童放牧,刘秀借换一童衣混入其中,得以脱险。为表示牧童救护刘秀有功,遂将此地命名为“牧护关”。刘秀继续向南逃窜,走到商州军岭川时天色日晚,道路崎岖,森林茂密,大雾迷漫,饥饿难忍,便爬上道旁一棵松树上,摘吃松籽充饥。吃着吃着躺在树枝上睡着了,王莽急于向前追赶,未发现刘秀睡在松树上。刘秀一觉睡到大天亮,发现王莽追兵已过,他又折返向东北方向逃跑。王莽追了一段路,未发现刘秀踪迹,又折回追寻。刘秀过金陵寺、仁治、熊耳山,跨丹江,进野人沟,途经板桥河西一座山梁时,心急路滑跌了一个尻子蹲,将山梁压成形似黑豆的平台,后人称此山为“黑豆平梁”。他又折向东逃,到龙王庙石鸠河响潭碥时,发现这里山高谷深,比较隐蔽,便休息做饭,将祖宗轴挂在潭边一刀切崖上,用三石支锅,一石当案,为省时间做了一锅拌汤饭(即小面子),正在吃时,王莽发现刘秀踪迹,站在黑豆平梁向东射了一箭,将刘秀做饭的北边山岭射了一个大豁口,石头满坡乱滚,刘秀急忙提锅将饭倒掉,钻进附近岩边一个石洞里。现此地的“三石一顶锅”、“和“挂爷崖”遗迹历历在目。人们将刘秀钻过的洞称“刘秀洞”,洞顶的山叫“刘秀山”。 刘秀进洞后,一直往前走,走了很长时间才出了洞口(即今洛南县永丰镇附近),发现一农夫正在犁地,他恳求农夫将犁沟犁深一点,便睡在犁沟用土掩盖(蚂蚁打洞让他透气),以躲王莽追杀。王莽追兵赶到时,麻野鹊嘴喊:“犁沟!犁沟!”老鸦忙叫:“瞎话!瞎话!”刘秀骨碌翻起身来,将麻野鹊嘴狠拧了一把(现在的麻野鹊嘴全都是红的,传说是刘秀给拧红的)。刘秀向老鸦和蚂蚁说:“我如果坐皇上了,一定要封赏你们。”说罢赶忙又钻进附近一个山洞里。王莽令士兵砍柴架在洞口、连续烧了三天三夜。庆幸有一黑一黄两条狗,跑到河不用毛蘸满水,从另一小洞口钻到刘秀身旁,抖动全身水珠给刘秀避热水烟。三天之后,王莽以为已将刘秀烧死,便班师回朝。刘秀感觉无烟无热了,就走出洞外,发现两条狗已累死洞旁,他用手捧了几捧土,将狗掩埋(现黑狗墓、黄狗墓亦存)。刘秀逃回河南南阳后,继续兴兵伐莽,于公元23年,会同绿林农民起义军杀死王莽,建立东汉,统一中国,史称汉光武帝。 8、百姓火烧大云寺 邵布政(约1556年—约1626年)名可立,字三立,明代商州人,曾出任山西省左布政使(省级最高行政长官)。任满返商州,时人崇其廉洁公正,讳其名称邵布政。 可立始祖邵彬,明初从河南洛阳徙商,择居州城东北小赵峪,樵农。迄后世代耕读传家。从第4代起,累有深造者出仕小官。可立为第10世,其爷邵来宣,母大赵峪李氏。有年秋天,一日,来宣夫妇欲回小赵峪收获秋粮为不影响可立读书,给他烙了很多饼子。他贪读,一次放学后边吃饼边读,只觉心意慌乱,就云寺垣后聊休。在莽草丛有一圆盘大石盖一枯井,井缝有根绳头,他好奇地挪开石盖,拉动绳子,里面伸出很多纤纤细手讨吃喝。他联想城厢常有少妇幼女失踪,意识到这是倭僧淫污良女的地下窟,心想待老夫子来馆后诉说,请解救无辜,不意被来窖送饭的小沙弥看见,回禀方丈,方丈主持着小比丘将可立绳捆索绑,锁入暗室,后又扣在大铁钟下烧了三日三夜,夜料被二郎神发觉着黄犬到州署衔州牧袍角牵至大云寺,州牧机警地意识此必有事,立即发令熄火,揭开大钟,问明邵可立遇难,着即速回衙,命衙役锁了寺院的大门,命令方丈主持放了被囚妇女,一个也不能少。城厢百姓见自己失踪女人回家,众怒之下,一把火将大云寺烧了。 9、八叉题诗留板桥 相传晚唐诗人温庭筠年轻时才华出众,每参加科举考试,押韵作赋,能在八叉中间写成,故人称“温八叉”。 有一年,温八叉出京城去南方做小官,路过商州,夜突城北板桥,板桥山高谷深,河流湍急,人们就能板作桥横架河上,方便行人往来,因此取名板桥。温八叉到板桥时,正值春节过后不久,客舍门上的春联还在。上书: 茅店客家雄鸡报晓催君早 残月西天板桥已响踏霜声 对眉是:愿思前程 温八叉对于这些来自山乡野民之手的东西,根本不放在眼里,可他看到这副春联后,却触起了心思。他怀才不遇,仕途暗淡,有力无处使,可为生活不得不奔波,沿途顶残月,踏浓霜,住茅店,餐野食。又想起自己一路所见店舍春联,多是什么“请君留步春常在,巧启财源客满堂”之类的俗话,而这愿君思前程,启客不畏艰辛早行的春联很有深意,他不禁叹道:“俗民不俗也!” 晚上,温八叉用完饭,便要了一壶好酒同店主人开怀痛饮。在叙谈中,温八叉知道了这副春联出自主人之手,不觉暗暗敬佩。店主人知道了温君的才华名气,顿生敬意,便请温君题诗留念,以荣店合。温君满口答应。可写什么呢?他想起了刚才看到的春联,又联想到自己的一路风尘,举杯叫道:“有了,有了!”忙叫店主人取来纸笔,挥毫写道: 鸡声茅店月 人迹板桥霜 店主一看,连说“妙!妙!”随即温八叉又写了《商山早行》诗稿,送给店主。温八叉走后,店主人去州城请人裱糊了那首诗,悬挂中堂。这事便一下子传开了。 一天,店主人正在忙活,急听店外桥上人喊马叫,猛吃一惊,不知出了什么事,原来是州官听说温八叉在这山野小店留下了手笔,专程前来,以饱眼主。州官不看则已,一看赞不绝口,连呼:“温公高手高手!吾辈差矣!” 从此这间茅舍小店身价百倍,客来客入,争相留宿,红火了好几年。《商山早行》也就很快传入长安,轰动京城,成了绝妙千古的佳作。 (责任编辑:商州民间文化研究协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