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州民间文化移动版

主页 > 乡土杂谈 >

爬楼山并不是龙山


                    
          作为商州土生土长的一个文史爱好者,闲暇之余,经常阅读一些关于商州地方的文史资料,从中了解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商州地方故事,受益匪浅。同时,从中也发现了一些商州地方地名被张冠李戴的现象,现仅就爬楼山和龙山两个地名做一些修正,随便也给地方文史爱好者提个醒: 
         一、在《商州文史资料》第八辑上,徐新荣所写的《闯王李自成八进八出商洛山》一文中这样写到:“在州城东之爬楼山(即龙山)”(P16下第五行中),将爬楼山和龙山误认为一山。商洛学院宣传部2012年4月出版的《十年一刊》中同样转载了徐新荣的这篇文章(第75页五行中):“在州城之东爬楼山(即龙山)”。其实,这些地名都应该为爬楼山。
        注:《康熙续修商志注》(P13):龙山、东五里、山自北来,落脉于丹水之崖。爬楼山,东五里,最高为城东边的屏障,其分瓣故名。
        二、《商州市志》(1998年12月1版)(P27)和《商州区军事志》(P280):“民国35年(1946年4月22日)国民党银行押运法币的军车行至城东东龙山被抢劫一空”。这里的“东龙山”应为城东的“爬楼山”,小地名叫楼儿家村十亩坪(长坪公路144-145中间),当时事情就发生在这里,当地见证此事的人很多,南学民等就是其中之一。
        另,刘新友《商山志异》(P19)爬楼山一文最后一句:“这便是现在费娜村后的爬楼山了”。应为这便是现在陈家墹村后的爬楼山了。因为陈家墹在爬楼山下的正中间,而费娜村在爬楼山的东侧,又因爬楼山是陈家墹村和楼儿家的村名,在明清时为州城东面的第一铺和第二村,见《续修商志注》(P56、60)。
三、刘新友《商山志异》(2005年9月版)(P21)“金楔子”一文:“听说东龙山的洞里有个金碾子”。应为爬楼山洞内有一个金碾子。“走到龙山时”。应为走到爬楼山下路口时。
        四、
        A、《商州市志》(P852)“在州城东爬楼山(即东龙山)”,应为在州城东爬楼山,因为据《商州市志》和《商县人武部兵要地志》(1971年版P17)记载,根本没有(即东龙山)字样,而现在的东龙山以前叫龙山,是大队名称,1982年地名普查中才改为东龙山,见《商州市地名志P46》,更不能说早在1636年时爬楼山就叫东龙山。
       B、《商州市志》商州古文化遗址分部情况统计表(P603)中,遗址名称:“东龙山”应为魏家塬。分布地点:“大赵峪龙山村”应为梁铺乡陈家墹村。因为发掘时间为1985年,陈家墹村当时属于沙河子区梁铺乡管辖,见《商州市地名志》(P50)。同大赵峪龙山村合村是2003年的事,1985年时大赵峪根本就没有陈家墹村一说《商州市地名志P49》,而且地质13队及魏家塬遗址2400平方米土地都属于当时的陈家墹村三个小队所有。
       C、
       1、《商州历史资料》第二十八期,商州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P462)中,名称:“东龙山遗址”应为魏家塬遗址。地理位置:“大赵峪龙山村”应为梁铺乡陈家墹村。
       2、《商州文史资料》第二十八期中,商州不可移动文物名录(P468)名称:“东龙山遗址”应为魏家塬遗址。地理位置:“大赵峪事办处龙山村”应为梁铺乡陈家墹村。
       3、《商州文史资料》第二十八期中,“古墓葬”(P470)名称:“东龙山墓葬”应为魏家塬墓葬。地理位置:“大赵峪办事处龙山村”应为梁铺乡陈家墹村。
       4、《商州文史资料》第二十八期中,“古建筑”(P478)名称:“龙山村陈家墹戏楼”应为爬楼山陈家墹戏楼。地理位置:“大赵峪办事处东龙山”应为爬楼山楼儿家陈家墹村。因为在明清时陈家墹村叫爬楼山,后来叫魏家塬、楼儿家,当时为州城东第二村第一铺,见《康熙续修商志注》(P60 、P56)。众所周知龙山与爬楼山是两个不同的名山,城东方圆几十里的老人、小孩都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为了还原历史真实面目,以免贻误后人,特在休息之余啰嗦几句,还望各位当事人见谅。
(责任编辑:商州民间文化研究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