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州民间文化移动版

主页 > 社会动态 >

喜看民间传统文化在接力

喜看民间传统文化在接力

       我的故乡丹凤县竹林关是个神奇的地方,自古南来北往的、东来西去的商贾航运船队、骡马队、扁担客在竹林关来来去去;土特产、西洋货、金贵物在竹林关汇集;南蛮腔、北锣嗓款款声声在竹林关传唱交流;把竹林关昔日古城闹火的红红火火;把竹林关男人、女人渲染的花花绿绿;把搭花姑戏、高抬气儿腔、道唱、孝歌、正月正闹花灯小调儿、船工号子、夯歌、情歌、山歌带进来永远留在了竹林关。以至于这些腔调源头的人们早已把它丢的精光,而竹林关老辈子凭口授心记,一代一代把这些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瑰宝传承了下来,成了稀奇古怪、耐看、耐听、耐品、耐赏的古老文化艺术活化石。
       由于爱唱善歌的老辈子逐渐去逝,这些艺术瑰宝与人们生活渐行渐远、急待拯救。所以我退休后,寻踪追迹,遍访歌师,现场记录,从脑际深处搜刮儿时记忆,在常世堂、陶兴华、陆春新、刘过门等老者、歌师指点帮助下,搜集整理出版了《竹林关风情》《竹林关孝歌》《竹林关道唱》等几本集竹林关腔调大成的唱本,经竹林关本土音乐家冯道林先生谱曲编辑出版,流传于竹林关范围内各500册左右。特别是《竹林关孝歌》这本书,对传承竹林关孝道文化起到了积极作用,民间已是一册难求,我的一些非歌师亲朋,把我签字赠送的歌本都卖了钱,市场上还出现了盗版书出售,喜欢孝道文化的人很多。
       百善孝为先,千善孝为首,“孝”誉为“天之经,地之义,人之行,德之本”。天经地义,人行之本。竹林关民间千年传统习俗,亡者入棺后,当晚十二连槌锣鼓敲击伴奏,孝歌歌师依“开歌路、开五方、堂歌儿引子、引路歌、奉承歌、悔恨歌、孝劝歌、道劝歌、佛劝歌、十八扯、撂侃子、扯鬏衿、安五方、还阳歌”为序,通宵唱三整晚。以悠扬高吭孝歌声声,陪伴亡灵西去路上。句句告知亡者: 长者仙逝,风骨犹存,温温恭人,如集于木。斯人虽去,风范长存,有容乃大,无求自高,香魂回九天,不必忧伤,悠哉乐哉,大步西行……。
       晚上秀连姐打电话告诉我说,张均学大大仙逝,我倾忧伤。大大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参军赴朝鲜作战,一去就是好多年,直到五七年才复员回乡。先后在生产队劳动、在西安八一钢厂、省公路局十四队当工人。人长得五大三粗,说话有点儿结巴,声若洪钟,笑声击耳,是位敞亮人。特别在庙底村张族,算辈份他是四个活着的老先人之一。均学大大因血压高致病已在病床好多年,我回老家常听乡亲们赞扬他大儿子是大孝子,大儿媳勤劳贤良,把病中的大大精管的非常好,使他闯过一个又一个鬼门关,多活了好几年。故而早上我匆忙搭竹林关拼车就赶回来奔丧。到家放下随身老汉包就去治丧现场灵前,给大大三作揖九叩首上拄香,守护在灵堂。晚饭过后,大门口“二人台搭花姑子”戏开场,灵堂内十二连槌锣鼓伴奏孝歌开唱。我看到,“搭花姑子”二人台已非早年那种男扮女妆,孝歌歌师已非一色儿老汉破锣嗓,都是帅帅气气郎哥儿、亭亭玉立美乖姐儿登场,声音甜美高吭。这使我感到心里慰藉,竹林关这古老的传统文化有人传承,我跑路、求索、走访、伤神、花钱出书,没有白忙活,觉得很有成就感。人生于世,短短几十年,学识、能力有限,能尽力为群人、后代留下点有用的东西,不妄人间走一回。
      其实这些美乖姐儿歌师,都是普通的家庭主妇。休息间隙访谈,她们说孝歌很教育人,句句都是劝人修德向善孝悌怜幼的道理,唱孝歌、听孝歌对人都是一次心灵洗礼,能和睦家庭、友善乡邻、亲近友戚。孝歌段子词语连贯、语言直白、合辙押韵、朗朗上口,只要学会唱一个段子就放不下,心里早晚都念记,学一段想两段,学两段想三段,越集堆越宽多,越累叠越厚重,把脑子占得满满的。平时做饭、拖地、逛街、散步由不得嘴里哼唱,一哼唱就感到心情愉快。但那种唱只能夹着音嗓哼哼唧唧。象这样来到丧前歌场,就可以放开喉咙高声唱,越唱心里越欢畅。现在社会好了,生活富裕了,不愁吃住,不缺穿戴,我们这些家庭妇女无所事事,在家呆久了人都瓜了。跟着出来唱唱孝歌,放飞心灵,展示才能,融入社会群体,实现自我价值,不妄人生走一回。
      我欣喜看到,随着国家倡导传承传统文化,文化市场不断开放和繁荣,竹林关孝歌已走出“四旧”阴影。喜好这种传统文化的人越来越多,学唱孝歌在竹林关蔚然成风。加之竹林关年轻人整体文化水平提升,孝歌歌师越来越多,越来越年轻化、女性化,许多有教养、有文化道德修养的年轻人加入了孝歌歌师队伍,歌师队伍在壮大,民间传统文化有人传承了。
      
本期执行编辑:郭志康

(责任编辑:商州民间文化研究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