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在红色记忆里的一块丰碑——豫鄂陕革命根据地时期乡民主政权人物追记(7)
时间:2021-12-04 16:11 来源:原创 作者:山客A 点击:次
编者按: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之际,我们深切缅怀那些曾经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做出伟大牺牲的无数革命先烈,热情讴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党和人民伟大事业奋斗终生的丰功伟绩,也不忘在中国革命各个历史时期乡民主政权建设中做出默默牺牲的无名英雄。本网站从今天起,隆重推出《留在红色记忆里的一块丰碑》纪念文章连载,以追忆那些曾经在最底层隐蔽战线战斗过的乡级民主政权历史人物。
留在红色记忆里的一块丰碑
——豫鄂陕革命根据地时期乡民主政权人物追记(7)
红区有个父子乡政府
内容提要:主要叙述主人公鱼德河和儿子鱼六初从一九四六年七月开始到一九四七年三月近八个月时间内,跟随共产党游击队,在建立大面河乡政府后,为北宽坪游击区提供联络接待、筹款筹粮、护送宣传等任务,展现了主人公为革命事业不怕艰难,勇于奉献的牺牲精神。
二
民国三十五年八月, 李先念、郑位三率领中原局、中原军区机关及第二纵队13旅、第15旅之45团、中原军区警卫团实行战略转移进入陕南地区,在今丹凤县留仙坪与巩德芳领导的陕南游击队胜利会师后,正式开始了豫鄂陕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时期。第二分区以商县北宽坪为中心成立了商洛县民主政府,驻地为北宽坪唐渠李家小院。刘丹东任县委书记,刘英才任县委副书记兼县长,姚吉乔任副县长。武装组织为二十三支队。辖区以丹江为界,东至留仙坪老君沟、庾家河,西至麻街野人沟、腰市,北至马河、四皓,方圆二百多里。截止九月上旬,县委、县政府先后建立了板桥、北宽坪、条子沟三个区民主政府和潘于、大面河、马河、姚沟、桃管坪、庙沟、老君沟七个乡民主政府。 大面河乡民主政府就设在商县启佛崦岭协办小学,乡长就是鱼德河,乡交通联络员兼文书鱼六初,村长南正(南江水)。在这方圆二十多里的大山深处,形成了以九龙洞寺梁村为中心,以崦岭为依托,地域横跨大面河全境,西至商州城,东至北宽坪,南至长坪公路川道地区,北至崦岭山下的潘河乡的红色区域,大面河乡正式进入了“父子乡政府”“书包办公室”的红色年代。 乡政府成立后,工作千头万绪,既要为部队筹粮筹款,安置伤员。又要天天接送来往于北宽坪到麻街之间的新四军战士,安排他们吃住,为他们领路、送情报。由于国民党反动派对根据地地区实行军事封锁,乡政府实质处于半隐蔽状态。乡政府工作人员经常要穿梭于国统区,昼伏夜出,行踪不定。在这期间,国民党反动派经常派特务深入根据地腹地刺探情报,搞政治暗杀活动。游击队内部也曾有人叛变投敌,这些都给乡政府的安全带来了巨大困难。鱼德河心理明白:乡红色政权的存在,必须依靠红色武装来保护,光靠老巩送给自己的那把短棒枪是远远不够的,人常说“软的怕硬的,硬的怕横的,横的怕不要命的”。这句古训没有过时,必须要有自己的武装,这样才能对付国民党的白色恐怖。 北山里十一月的天气已经有点冷了,城里人也要准备冬季用的柴火了,这正好是山里人卖柴火的最好季节。一天早晨,鱼德河的侄子鱼振江、鱼振民和村里两个小伙子,一大早就担着自己早已准备好的柴火去城里卖,几个人刚刚走到东西岭的地界,谁知只顾走路,没有留神,一下子被几个国民党保安团的人围了起来,他们要四个人放下柴火有话要说。四个人只好放下柴火担子,谁知刚刚站定,几个国民党保安团的兵就给每一个人的柴火担子上靠了一杆枪,让他们跟着自己去当兵。四个人一下子被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弄懵了,一个个耷拉着脑袋只知道求饶,但好话说了一背篓连屁用也没顶,只好跟着这几个国民党保安团的人去了东西岭的村子里,四个人被关在了一家人的空房里。 原来,在民国末年,由于民国初年那种野蛮的拉丁方式,经常导致一些被拉壮丁对抗、逃跑,有时也招致一些报复、仇杀。后来,在商州地面就流行一种新的拉丁方法,就叫“靠枪”。其实,有时也有例外,由于国民党统治时期,穷兵黩武,经常打仗,部队兵源补充遇到了很大困难,一些国民党地方武装的头目,就经常向下级许下承诺:你能拉来一个连的人,你就是连长。能拉来一个营的人,你就是营长。这样以来,一时激发了一些利欲熏心的国民党下级士兵到处招兵买马,扩充个人实力,一时“靠枪”之风盛行。 鱼德河深谙世道,当得知自己两个侄子和一伙人的事情后,他不慌不忙,心里正在暗暗盘算着一场“智取枪支”的好办法。 这天一大早,鱼德河穿着长袍大褂,打扮得很绅士的样子来到了东西岭村。一打听,才知道这几个国民党民团是一伙散兵游勇,领头的是一个姓南的当地人叫南雄,在县国民党保安团干事。 鱼德河经过认真考虑,心想自己过去是国民党东华乡第五保的保长,现在是五保的乡约,也算当地地面上的头面人物。于是就装作很生气的样子,找到了这个姓南的人。一见面就责问道:“姓南的,我们两个村子上村下院的,你怎么随随便便光天化日之下半路上就把我们家的人拉走了,这是什么行为,你清楚吗?今天你一定要给我一个说法!” 这个姓南的一看把事情闹大了,就赶紧称兄道弟的对鱼德河解释说:“我真不知道这几个人里面有你们家里的人。你看现在这年头,上峰一个劲的催逼要扩充保安团的势力,让我们到处“靠枪”,就是没有人当兵,你看这不是没有办法吗?实在对不起!” 这时鱼德河就顺势说:“那好呀!只要你给粮饷给枪炮,我们上村下院的,几个娃在你这里当兵,到时候你随叫随到,我们心里也踏实。” 姓南的赶紧满口答应:“没问题,好说好说,一回生,二回熟,不打不相识,今后我们要成为一对好兄弟了,有事好商量”! 这样,鱼德河领着被关的两个侄子和村上另外两个人,一人背着一杆步枪,慢慢悠悠地回到了村子,从而解决了这场人命关天的“靠枪”官司,为民主政府争取到了四支步枪,扩大了人民武装。 事后,鱼德河领走的这四个“保安团兵”不是今天这个病了,就是明天那个伤了,一次也没有到保安团去当兵。姓南的也明知道自己上了鱼德河的当,心理明白自己遇上了一个不好惹的主,但基于上村下院的,又是邻居,就不了了之了。直到一九四七年腊月,国民党在烧杀北宽坪、潘河一带红色根据地时,这个姓南的带的保安团士兵,有意识地避开了鱼德河这个村,使这个村躲过了一次劫难。 在这期间,担任乡交通联络员兼文书的鱼六初,经过一段战争环境历练后,也渐渐地成熟起来了,当他得知父亲需要枪支弹药时,脑子里就动起了一个歪主意,他利用一次玩耍赌钱的机会,一下子赢了邻村一个人很多钱,这个人没有办法还钱,知道自己遇上了一个惹不起的主。最后经人说和,不知从哪里搞到了四颗手榴弹交给了鱼六初,这件事情就算这样摆平了。 在以后三年多的艰苦岁月里,鱼六初就凭着这四颗手榴弹防身,整天把手榴弹别在自己的裤腰带上,用一个小被子遮挡着,披荆斩棘,出生入死,一直熬到商州解放。后来,他把这四颗手榴弹交给了当时的人民政府。 (未完待续) (责任编辑:商州民间文化研究协会) |